闲情偶寄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科诨第五(1)
    科诨第五(1)

    小序

    【原文】

    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钧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泥人作揖,土佛谈经矣。予尝以此告优人,谓戏文好处,全在下半本。只消三两个瞌睡,便隔断一部神情,瞌睡醒时,上文下文已不接续,即使抖起精神再看,只好断章取义,作零出观。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可作小道观乎?

    【译文】

    插科打诨,是戏曲创作中最低等的技能。但是一本剧本要想做到品位高雅的人和俗气的人都能看了高兴,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能共同欣赏,就应该在这个地方多多留神。如果一篇文章只是文字写得好,故事情节好,但插科打诨写得不好,那么不但品位俗气的人不愿意看,就是品位高雅的人,看了也会打瞌睡。写剧本的人,都要善于驱赶睡魔,观众的睡魔一来,那么后面即使演唱的是《钧天》这样动听的音乐、跳的是《霓裳羽衣》这样华美的舞蹈,他们也都不看不听,这就像对泥人作揖、对土佛谈经。我曾经把这一点告诉演员,对他们说戏文的精彩地方全部在下半本。只要观众打三两个瞌睡,便会漏掉其中的一段剧情,等他们醒来时,前面的情节和后面的情节已经衔接不上,即使打精神再看,也只好断章取义,把一部戏当作零零碎碎地戏来看。这样说来,剧本中的插科打诨就不是插科打诨了,而是给看戏的人喝的人参汤。让他们养精益伸,不感觉困倦,成败全在于这一点,能把插科打诨当成小玩意儿看吗?

    ○戒淫亵

    【原文】

    观文中花面插科,动及淫邪之事,有房中道不出口之话,公然道之戏场者。无论雅人塞耳,正士低头,惟恐恶声之污听,且防男观,共闻亵语,未必不开窥窃之门,郑声宜放,正为此也。不知科诨之设,止为发笑,人间戏语尽多,何必专谈欲事?即谈欲事,亦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之法,何必以口代笔,画出一幅春意图,始为善谈欲事者哉?

    人问:善谈欲事,当用何法,请言一二以概之。予曰:如说口头俗语,人尽知之者,则说半句,留半句,或说一句,留一句,令人自思。则欲事不挂齿颊,而与说出相同,此一法也。如讲最亵之话虑人触耳者,则借他事喻之,言虽在此,意实在彼,人尽了解,则欲事未入耳中,实与帖无异,此又一法也。得此二法,则无处不可类推矣。

    【译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