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白第四(2)
【译文】
写宾白的要领,首先要做到铿锵悦耳。有一句话拗口,就会使听众耳朵不舒服,像耳朵里长了刺一样;有几句话清晰响亮,就会使观众在疲倦的时候精神一振。世人只知道把音韵用在曲词中,却不知道宾白中的文字更应该符合声律;世人只知道四六句的骈文要平声、仄声相间使用,不能混乱重复,却不知道散体的文章也是这样。“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两句话是自古以来写文章通用的诀窍,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可以不考虑声律的。
如果上一句的最后那个字用平声,那么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一定要用仄声,连续用两个平声字,声音就会低哑,让人袒清常如果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那么这句话的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一定要用平声,连续用两个仄声字,听起来声音就像咆哮一样,让人不舒罚这是说的全篇的整体要求,并不是说逐字逐句都要这样。如果能把写四六骈文的平仄规则用在宾白里边,就会字字铿锵悦耳,人人爱听,能受到“金声掷地”的好评。
要做到声音铿锵悦耳,其方法不出平仄、仄平这两个规则。然而有时连续几个字都用平声,或连续几个字都用仄声,明明知道声音不够铿锵悦耳,却被情理局限,想把平声字改成仄声字,把仄声字改成平声字,却没有合适的平声、仄声字可以替换。这是自古以来写曲词的人没有发现的秘密,我经历了很多劳累辛苦,冒了很多险,花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其中的一点奥秘,所以把它告诉各位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虽然这样做能表现出我的无私,然而不免有点可惜。
字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字只占其中的一个字,仄声字占其中的三个字,这就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都属于仄声。但人们却不知道虽然上声和去声、入声都属于仄声,但实际上上声却是介于平声和仄声之间,因为它另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和平声相比声音要略微高一点,和去声、入声相比声音又略微低一点。古代的人造字定音,让上声介于平声和仄声之间,明知道它是一个过渡的声调,声调从平声到仄声,就是从上声开始的。比如各地的方言,每个地方都不相同,江苏有江苏的方言,浙江有浙江的方言,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到了两个地区接壤的地方,就是江苏和浙江的发音各占一半,江苏人听了觉得和自己的语言一样,浙江人听了也不觉得和自己的语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山西、罕、河北、陕西以至贵州、四川,这些地方的发音也是这样。这就是发音中的过渡,就像上声介于平声、去声和入声之间一样。写宾白的作者想让声韵铿锵悦耳,却被内容束缚,找不到一个代替的字,那么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弥补不足。如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或者两三句都是用仄声,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的字,就可以用一个上声字替代,用这个字代替平声字可以,也可以用这个字代替去声字、入声字。如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其中加入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上声字一定读仄声,这是不用说的。即使两三句都是用去声、入声,中间加入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上声字明明是读仄声听起来却像平声,让人听了不知道这几个句子中连续用了几个仄声字。这个道理可以解释明白但又不好解释明白,这种方法可以流传却实际上又不应流传。因为一旦这种方法流传开来,就会到处都是动听的音乐,想找到一句难听的音乐都找不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