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结构第一(6)
    结构第一(6)

    【译文】

    古人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肯定有一个主题。主题不是别的,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本意。写剧本也是这样。

    一部戏中有无数的人名,不过多数是作陪衬的次要人物。推究作者创作的本意,这部戏只为一个人而创作。就是让这个人,从头到尾,经历悲欢离合,中间又有无限的情由、无数的情节,大多数是些铺张的文字。推究作者创作的本意,这些文字又只是为一件事而写的。这一个人一件事,就是作者创作戏曲作品的主题。然而这个人这件事必须非常奇特,确实值得传扬才被传扬,这样才不会愧对戏曲作品的名称,而其中的人和事与作者的名字都会流传千古。

    例如一部《琵琶记》,主要写蔡伯喈一个人,而蔡伯喈的事件中最主要的又只有“重婚牛府”这一件事,其余次要事件都是由这一件事而展开。如其中的父母双亲遭遇灾年,五娘尽孝,骗子为骗取财产而藏匿家书,张大公疏财仗义,这些事件都是由“重婚牛府”这一件事引发出来的。“重婚牛府”这四个字,就是创作《琵琶记》的主题。一部《西厢记》,只为张君瑞一个人而作,而张君瑞这一个人又只有“白马解围”这一件事,其余次要事件都是由这一件事引发出来的。其中的老夫人许婚,张生希望和莺莺婚配,红娘勇于撮合,莺莺敢于,郑恒力争原配而没有得到,这些事件都是从“白马解围”衍生而成的。所以“白马解围”这四个字,就是创作《西厢记》的主题。其他的戏剧也是这样,在此就不再一一指出了。

    后人创作戏曲作品,只知道为一个人而写,却不知道为一件事情而作,都是把这个人所做的事一件一件的逐节铺陈开来,就像散乱的金玉碎片,把它们作为一节拿出来还可以,如果说是整本书,那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没有大梁的房屋。作者茫茫然没有头绪,观众沉默没有声音,难怪有些懂得戏曲的人看到戏园就望而却步。这一点以前没有被人点破,所以犯这种错误的人很多,从今以后,我知道犯这样错误的人应该会减少。

    ○脱窠臼

    【原文】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问焉。昨已见而今未见也,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