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拟狮(pantheraleoatrox)是冰河时期(距今二百万年左右)游弋于北美大陆众多食肉动物中体形第二大的一类,而在美洲的猫科猛兽中则绝对是庞然大物了。(因为目前业界对其是否能确定为狮类尚存在较大争议,故本文未从原文以美洲狮作译名,而是改译为美洲拟狮)。
它们在美洲的分布很广,北到阿拉斯加及现今加拿大育空地区广袤的平原,而南部一直延伸到秘鲁的安第斯山脉。(故我们也将北美拟狮改称为美洲拟狮)。多年来,美加两国的古生物学家陆续发现了很多美洲拟狮极其类似动物的相关化石。尤其是在加洲洛杉矶附近著名的labrea沥青坑中,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80个的美洲拟狮的个体被发现,这使得科学家及爱好者们对其身体结构及习xìng特点的研究有了很好的条件。而在加拿大,美洲拟狮的骨骼遗迹在育空地区最后的冰期堆积物中常常被发现,其中最好的化石往往来自道森地区,最北近北极圈附近。
关于这类动物的外貌及生活状态,从它们的近亲——欧洲洞狮(pantheraleospelaea)可见一斑,尽管国内外也有不少人对此持异议,因为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山洞中发现了一些距今40000到10000年间的史前遗迹,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在岩画中对洞狮的生动描绘。尽管这些史前艺术品非常迷人也很有价值,但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美洲拟狮与洞狮以及现今存在的非洲狮之间的不同特征。
美洲拟狮的特征首先是巨大的体形,而它们拥有的相对较长的四肢和身长,使得美洲拟狮显得较为苗条,这一点与体形同样巨大,但显得过于魁梧、雄壮的洞狮迥异。与现今的非洲狮相比,成年的雄xìng美洲拟狮要比其非洲“兄弟”体形大出25%,(洞狮则要大出35%)。科学家们根据骨骼,尤其是基于大腿骨的尺寸推算出美洲拟狮活着时的身体重量,雄xìng美洲拟狮平均重约5公斤,雌xìng大约重175个公斤。显然,它们的体重明显超过同时代的主要竞争对手——美洲剑齿虎(smilodon)、似剑虎(homotherium)和异剑虎(xenosmilus),不过仍然小于在北美草原上四处游荡的巨型短面熊(arctodussimus)。(那确实是当时北美最可怕的顶级食肉动物,详见新生代——北美巨型短面熊简介专贴)。但是在牙齿和骨骼的结构特征中,美洲拟狮强烈地显示出了一些进步的迹象。
有关洞狮(pantheraleospelaea)的岩画、雕刻已经在欧亚大陆陆续被发现。最好的之一是一个来自德国南部的vogelherd山洞的雕刻品,其清楚地描述出雄xìng洞狮明显的环状颈部鬃毛。来自法国lavache洞的另一幅作品中,甚至连雌xìng洞狮尾部缨球状毛发都一览无遗。另外,这二个艺术品都清楚地显示,这些洞狮可能拥有微弱地有斑纹的毛皮。
目前已知最早的狮类祖先的化石在非洲东部的olduvai峡谷中北发现,是在距今大约15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那是一种类似pantheragombaszoegensis的食肉动物,它的骨骼结构兼有现今狮子和虎的共同特征,被称为原始狮(pantheraleofossilis)。到了距今50万年前,这些原始狮开始从东非草原向四处扩散,由于对不同环境的很好适应,其中一些成员开始“走出非洲”并dú lì演化。
进入亚洲东北部的成员演化成了杨氏虎(pantherayoungi),那是一类略小于洞狮及美洲拟狮的猫科食肉动物。译名中虽然有“虎”字,但杨氏虎与起源于中国的现代虎类以及剑齿虎类却不是同源,并且与二者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藉着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杨氏虎在距今约35万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内的中国东北部广泛分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