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的玄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25)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25)

    外事征伐以外,内政支出亦颇为可观。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口于东郡,朝廷耗费巨资筑堤;元狩四年山东水灾,武帝调空天下郡国粮仓仍不足赈济灾民,再向天下富商大贾借钱募财依然于事无有大补,最后不得已迁徙七十万灾民进入函谷关以西和朔方郡以南新秦中等地,帝国供给迁民衣食以及生产资料,国库为之尽空;河东郡修渠田、郑当时修漕渠、朔方郡修渠、修褒斜水道、修龙首渠等水利设施所费之钱亦以亿计。元帝时“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合计约八十三亿,武帝时期国库所存估计亦不会多于此,而仅仅外事四夷就已经是这个数字的三倍还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帝时府库之藏尚且不是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而是数年的积累。如此则最终结果“县官大空”,帝国再无可用之财。

    此时的御史大夫张汤名为丞相之副,却由于武帝的倚重造成“丞相取充位”的局面,俨然事实上的丞相,作为实际上的秉政者他必须协助武帝渡过难关,他开始行动,“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29}。

    帝国以黄金和铜钱为法定货币,而以铜钱为主,已见第二章第三节。本朝铜钱形制沿袭秦朝制度,圆形方孔,钱表面刻字标明自身重量。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秦时每枚铜钱刻有“半两”二字,即铜钱法定重量为半两十二铢,世称为半两钱。本朝铜钱制度的变化沿革繁琐复杂,概括而言,国初铸造“榆荚钱”,文帝铸造四铢钱又称三分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铸造三铢钱又于建元五年(前136)恢复四铢钱,以上诸种铜钱均存在致命的缺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