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元年,王阳明被追赠为新建侯,谥号“文成”。
隆庆二年,明穆宗在颁布的铁券文书中给王阳明做了盖棺定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万历十二年,在明神宗朱翊钧的亲自过问和大学士申时行等人的一再坚持下,王阳明从祀孔庙。
两百年后,《明史》定稿。万斯同、王鸿绪、张廷玉一致写下了那句由衷的赞叹: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天公不语对棋枯。
人生之棋既已下完,就让这些余响都随风而散吧!毕竟,官方的褒贬从来就只能左右一时的舆论,而不能代表永久的世道人心。生前,王阳明就从未在乎过那些蜚短流长、是非荣辱。身后的赞誉和毁谤,对他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王阳明留给世人的是他的文章与功业,这也是官方乐于肯定和宣扬的。然而,我看见的只是那个广袖飘飘,衣裾渺渺,英姿豪迈,卓然独立的强者,我听见的只是那一句句从历史深处传来,与世俱存的声音: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来自混成。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久久回响,久久回响,久久回响……
千古圣雄何处寻 心中自有王阳明
王阳明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种湮灭了太久太久的态度。
雍正四年三月,福建巡抚毛文铨在向皇帝汇报福建海关的情形时抱怨说,此前十几年间到福建来的外国商船越来越少,甚至“数年以来,竟绝无一至”。毛巡抚分析说,外国商船之所以不愿到福建来,是因为福建的各个衙门需索陋规太厉害,一艘载货价值十万两白银的商船,且不说底下的各级文武官吏,光是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四大衙门就先要勒索五六千两银子,外商们了解了这一情况就都不敢来了。
在中国人看来,外商们有点大惊小怪了,潜规则之于国人早已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惊,倘或不收,我等心下反而惴惴不安。可洋人有洋人的逻辑,东印度公司在嘉庆年间被粤海关各级官员敲骨吸髓掠夺了五百万两银子,英国商人忍无可忍,决定突围,英国政府诉诸武力,才有了鸦片战争。回顾《南京条约》具体条款,可知这其实是一场“陋规战争”。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