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良知与正义苍生与鬼神(11)
他强调战争中激励士兵斗志和选择优秀指挥官的重要性,具体分析了地形、士兵素质、武器装备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不同的地形要采用不同的兵种,丘陵地区适宜步兵,平原地区适宜骑兵与战车兵团。晁错认为,军队需要严格的纪律,强化训练才能在实战中避免作风拖拉。
经晁错分析,匈奴军队有三个优势,汉军有个五个优势,仅从数字来看汉军应该击败匈奴。双方的优势都集中在各自作战风格与地形之上。当汉军打到匈奴境内,汉军不占优势。问题在于,不是汉军打匈奴,而是匈奴越境攻打汉,那么汉军应占优势。但相当长的时间内,汉军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帝国一直处于受压抑的状态。如果一切如晁错所言,当然情况会有所好转。
晁错和贾谊一样,并不主张军事万能论。晁错认为“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汉书·袁盎晁错传》)。说得很明白了,战争是个危险事,强大与虚弱只在一瞬之间,以人的生命去争取胜利,一旦失败元气大伤,后悔也就晚了,一定要想个万全策略。
他的万全之策是为国防军增加新兵种。当时胡人、义渠、蛮夷等族数千人归附汉帝国,其生活习俗和匈奴相同。晁错建议政府把他们组成特种兵团,部署在险阻之地;而平原要道则依然由汉军守卫。这样可以使两者相互配合,发挥各自长处。
这些建议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具体操作,足以证明晁错并非书呆子。刘恒拜读后执笔回信。晁错很受鼓舞,趁热打铁就边防问题再次提交报告,即《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移民实边代替轮番戍边,其情形类似于解放初的移民边疆。也就是在边疆设立固定的城镇,实行军民合一的制度。具体办法就是:招募内地民众定居边疆,先由政府供给衣食、住房、耕作器具,规划耕地,直到能够自给为止;按军事组织编制移民实行国民军事化,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建筑防御工事,高筑城墙,深挖壕沟。为了保障边疆地区的粮食供给,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国民可以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
刘恒阅后立即付诸实施。在以后年代里,晁错提出的募民实边、军民合一的政策得到继承和发展,汉武帝时期的军屯、三国时的屯田都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
来自南方的美好·赵佗开发岭南
即便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来自北部的威胁依然存在,这种状况竟然持续了数千年,成了华夏民族摆不脱的阴影。它的本质就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的冲突,而华夏文化优先论在以后显得更为突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