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官衔职务(5)
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为了改变唐朝不利于国家稳定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建国初便发生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一次酒席上,劝解老将卸去兵权。在其弟赵光义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以“文武分途”、“兵将轮换”、“文官监军”一系列原则以杜绝军人乱政情况的出现。
宋朝怎么监管地方呢?起初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唐五代时期武人割据的局面重演,规定诸州刺史得直接向朝廷奏报和接受诏令,节度使不得干预除所驻州之外(所谓支郡)的政务。后来派朝臣接替刺史管理州务,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知州直接受命于皇帝,向皇帝负责。“权知”指暂时主管,“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都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的知州地位与知府相同,散州知州地位仅相当于知县。自此后,刺史非奉特别诏令不得过问所任州的州务,演化为武臣的“迁转之阶”,属于“横行正使”之一。节度使也很快演化成一种地位崇高的虚衔,成为武臣的最高等级,不再有实际权力与职掌。州也就由隶属藩镇变为隶属以转运使为长官的路,以及以留守、知某府事、尹为长官的府。
元朝时期继续沿用宋朝制度,州的长官名称被正式称为“知州”。元朝在路、府、州行政区划上均置“达鲁花赤”,专由蒙古人、色目人充,地位比知州高。明朝取消元朝达鲁花赤,以知州为一州之长,辖县;明清还有直隶州和散州之别,为两个不同级别。直隶州直隶于省,可以辖县;散州隶属于府、道,不辖县,长官都称为知州。
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即十三州。元封五年置部刺史,是监察官性质,官阶低于郡守。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除首都设司隶校尉以外,在外十二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改刺史为牧,并派朝中大臣出领州牧,地位较郡守高,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三国至南北朝,一般以都督兼任刺史。隋以后,刺史为一州的行政长官。唐玄宗时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不久均复旧称。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兼领驻在地的州刺史,州刺史为属官,职位渐轻。宋制以朝臣充知州,称“权知军州事”。清代以刺史作知州的别称,和前代的刺史不相同。
秘书的由来:
东汉时期的图书馆长咋变成了“师爷”?
在我国,皇家有收藏图书的地方,这些书由于都非常的古老、难得,所以被人称为“秘书”。这些图书主要有两类:一指宫廷里的秘籍,即历朝历代收藏的各种经典文献。如《晋书?荀勖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又指谶纬图箓。这是一种在汉代流行的宗教迷信,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预算吉凶的隐语,朝廷作为收录。等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