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寓言》以篇首头二字名篇,名篇方法同《外物》。“寓言”就是以假托他人之言来阐发自己的道理。这是庄子论述自己观点的一种手法。全篇的宗旨在于庄子的哲理是用大量的寓言作为论证的根据的,但也包括了“重言十七”的内容。
在“寓言十九”、“不言则齐”、“庄子谓惠子日”诸段中,庄子把言论分成寓言、重言和厄言三种。其中只有无言之言的“卮言”才是符合自然的。只有忘言才有自然之理,才有万物齐一。在“曾参再仕而心再化”和“颜成子游谓东郭子养日”段落中,指出了修道的要领和过程。修道要心无所悬,心有所悬就是一种悲哀。修道的过程要经过九年才能达到至善的境地,达到了自然无为的境地,人们对待生死、利禄、得失就都无所谓过去研究庄子思想时,多重“寓言”的问题,而很少重视“重言十七”的问题,这是不对的,应当纠正之。
寓言十九(1),重言十七(2),卮言日出(3),和以天倪(4)。寓言十九,藉外论之(5)。亲父不为其子媒(6)。亲父誉之(7),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8),人之罪也(9)。与己同则应(10),不与己同则反(11);同于己为是之(12),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13),是为耆艾(14),年先矣(15),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16),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17);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18)。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9),所以穷年(20)。不言则齐(21),齐与言不齐(22),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23),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24),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25)?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厄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26)!万物皆种也(27),以不同形相禅(28),始卒若环(29),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注释]
(1)寓言:寄托他人说的话,如各篇中请多人物的对话皆为寓言,寓言并非文学故事之类,其中有真有假,广为说明道理。十九:十分之九。
(2)重言:真重的言论,一说借重先哲的言论。十七:十分之七。
(3)危(zhi)言,无有成见的言论。厄:漏卮,古代盛酒的器皿。日出:随时而出现,天天说出来。
(4)和:合。天倪:自然的分际。
(5)藉:通借,外:外人,别人。
(6)亲父:亲生的父亲。不为其子媒: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人。意思是自己说不如别人说。
(7)誉之:称赞儿子。
(8)罪:罪过,过错。
(9)人:别人,他人。
(10)礼:赞同。
(11)反:反对,反驳。
(12)为:则,不同。
(13)已:通己。一说已为止。
(14)耆艾:六十为耆,五十为艾,泛指老年人。
(15)先:.长。
(16)经纬:纵横。本末,始终。经纬本来,皆指学习而言。期:期待。
(17)无人道:缺乏人道。
(18)陈人:陈死的人,陈腐的人。
(19)曼衍:发展变化。
(20)穷年:尽年,终其天年。
(21)不言则齐:不说话就齐一而无是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