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人物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八 地利人谋
    为取得益州,刘备可以说是撕下了保持了很久的面具。刘备在临死前教训儿子阿斗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小善一样可以获得善人的名声,成本却不高;作小恶肯定难逃恶人的名声,成本却很大。刘备之流并非是不会去干一些卑鄙的勾当,不过是事后获得的好处能否抵得上他们失去的东西而已。

    刘备取得益州,基本上是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来进行的。不过,《隆中对》里面有个天生的破绽,那就是试图照抄汉高祖暗渡陈仓的故伎,而缺乏真正的理解。蜀中虽然沃野千里,但民族众多,矛盾复杂,国家化的程度不强,可以成为良好的后勤基地,却不能够提供战斗力和组织力都是上乘的部队。要知道当年汉高祖取三秦的主力军是徐州一带的彪悍之民,更加之思乡心切;而刘备如果从益州出击,蜀地的兵员远离故土的问题是不能够解决的。况且,蜀地固然有层层山峦作为屏障,让进攻者望天险而兴叹,但是这些天险也限制了蜀地部队出击时的后勤供应,同时也制约了发挥军事艺术中很重要的迂回作战,使战争变成缺乏技巧的消耗战。因此,诸葛亮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是不完善的,甚至于是等于本末倒置的。

    刘备集团如果真正打算北伐,一统天下的话,恰恰应该把蜀中作为后勤基地,以几个心腹之人据险而守,发展经济,保证后勤,以魏延之流镇守汉中,作为奇兵。而刘备本人应该坐镇荆州,观天下之挑衅,策动北伐。这样,军粮供应可以依靠长江水道来保证。政权的中心处于三国交界处能够随时得到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荆州以北一马平川,随时可以出击,一旦东吴有变也可顺流而下。在加上君主直接督战能够鼓舞士气,蜀军一旦身处荆州也只能死战。所以说以荆州为政治中心和军事基地对刘备集团一统天下是非常有好处的。

    荆州固然是两面受敌,但是正因为其敏感,一旦受到魏国攻击,东吴唇亡齿寒不能不救。而东吴考虑到魏国在北,面对一个军事力强大的荆州也不敢单独来攻。一旦魏吴联军,荆州不守,在会蜀地据险而守也不失为少则能逃的上计。北伐开始的时候,因为主要的兵力都在荆州,有足够的军队留下来防守,再不济也可调蜀地部队来帮助防守,毕竟魏国被攻,对蜀地的军事压力必然减轻,不可能两线作战。

    刘备之所以没有选择这种战略并不是完全因为诸葛亮提供的错误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自己和他的部下在得到没有被怎么被战火蹂躏的蜀中以后,被它的富庶和繁华所诱惑、所羁縻。对这,刘备的部下赵云是有认识的。刘备打下成都以后曾打算要给手下大规模分田分地,赵云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安也”的意见来反对,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可见赵云懂得大局,却不会做官,坏了大家的好处,等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也就做了个杂号将军,远不如关、张、黄忠等人。但是他的努力没有起到大的用处,因为中国自古就是有了官什么都有,他不拿,不代表别人不拿。刘备的部下对于益州的百姓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掠夺,还有政治上的压迫。诸葛亮就怂恿法正“睚眦之怨,无不报之,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请诸葛亮干涉,得到的答复是:“法孝直为之辅翼,令其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耶?”相信这也是刘备自己的意思。

    可以说刘备集团当时已经是小人得志,得意忘形。关羽败亡的祸根固然有其自己个人的刚愎自用的原因,但是蜀国战略上的错误和刘备集团的才是主干。正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使荆州这个地方不可能是兵力充足到满足北伐和防守的够统一,也正因为战略的失误和政权上的让刘备集团的政治效率低下。在刘备得到庞德等因为水灾而全军覆没的利好消息而欣喜若狂的时候,却正是关羽败亡的时候。不能不说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