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是传说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章 终点(18)
    第七章 终点(18)

    商鞅变法成功,是因为秦孝公大力支持。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一死,新法全被废除。张居正能够推行一条鞭法,是因为大权在握。这样的例子,就不需要多举了。

    因此,分析历史评价古人,不应该过多地看他是不是存心掌权,重要的是他掌权后做了什么——是利用国家公权力中饱私囊、满足个人,还是一心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诸葛亮主掌蜀汉大权十多年,日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无余财!

    够了,足够了!

    诸葛亮终究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

    虽然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尽心尽力了。

    蜀汉之所以坚持北伐,当然不是转移内部矛盾。放在今天的时代,用打战来转移内部矛盾是比较可行的一招,但放在诸葛亮那个时代,这完全就是扯淡。

    因为要转移内部矛盾,至少需要三个必备条件:一要宣传机器足够强大用来引导舆论,二要通讯技术足够发达用来随时掌握各方动态,三要交通手段足够先进,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即赶回老巢稳住局势。

    即便是同时拥有这三个条件,赫鲁晓夫同志去黑海度了个假就被别人强行接班,更不要说是从成都到渭水要走好几个月的三国时代。

    曹芳同志与曹爽兄弟去给老祖宗上了一趟坟,回来就被司马懿夺了兵权,灭了曹爽三族,就是内部矛盾过大领导不能外出的最好证据。

    诸葛亮能够亲自率兵北伐,恰恰是内部比较安定团结的明证。

    蜀汉北伐是势在必行。因为蜀汉以继承大汉江山为号召,如果偏安一隅,迟早要失去人心;同时蜀汉地盘在三国中间最小,如果不思进取,被大国吞并是早晚的事情。

    总而言之,蜀汉不北伐只能亡国,北伐还有一线生机。

    但这生机也仅仅是一线而已。之所以出现三国并立的局面,就因为三方实力接近,互相制衡,要经过一个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才能打破平衡。

    诸葛亮北伐时,还处在实力相对接近的阶段,加上他军事谋略并不十分突出,多用正兵而少用奇谋,所以最终劳师无功。

    于是,又有不少人批评诸葛亮不会打仗。事实上,打仗虽然不是诸葛亮的长项,但诸葛亮知兵的名头绝对不是靠忽悠得来的。虽然诸葛亮在刘备时代主要主持后勤工作,领兵打仗的机会并不多,但他能在北伐时想打就打,想走就走,胜多败少,损失较小,斩杀曹魏大将张郃、王双等人,把司马懿打得不敢出战,就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水平,至少不在司马懿父子之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