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旋律亨德尔巴赫画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巴赫画传 第五章(2)
    巴赫画传  第五章(2)

    这阶段,巴赫写了很多轻松诙谐的世俗清唱剧,如《农夫清唱剧》和《咖啡清唱剧》。

    1733年2月1日,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谢世,他的儿子即位,并于次年的1月27日加冕为波兰王。由于波兰信奉天主教,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奥古斯特三世也改奉天主教。为了庆祝新王登基,巴赫写了不少作品,其中就有长达三小时的《b小调弥撒曲》即《大弥撒曲》。

    巴赫虽然是一名虔诚的路德派基督徒,可是写起天主教弥撒曲来,仍然这样轻车熟路、这样出类拔萃,这实在出人意料。不过,假如深入到作品内部,我们不难发现,《大弥撒曲》虽然有一个天主教的标题,但实际上它是一部有着双重功用的作品。如果把它的每个乐章分开,既可以用于天主教的弥撒,又可以用于路德派的礼拜。因为路德派的礼仪是根据天主教的礼仪制定出来的,它采纳了天主教的主要礼拜仪式。

    1733年7月,巴赫把《大弥撒曲》的“求主怜悯颂”和“荣耀归主颂”寄给奥古斯特三世,他还特地附了一封信,请求选帝侯任命他为“萨克森宫廷作曲家”。可惜的是,他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27. 磨难重重

    在托马斯学校,格斯纳当了4年校长之后就离开了,因为他高升了,他被任命为格丁根大学校长。格斯纳一走,上面肯定会派一名新的校长来,巴赫希望新校长也能像格斯纳那样思想开明、为人宽厚。

    出乎巴赫预料的是,上面没有派新校长来,而是直接把原来的副校长约翰·奥古斯特·埃内斯蒂提拔为校长。约翰·奥古斯特·埃内斯蒂是托马斯学校原校长约翰·海因里希·埃内斯蒂的儿子,这一年他才27岁。

    埃内斯蒂虽然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神学家和作家,但他在信仰、思想和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和他父亲不同。对于音乐,他持一种极端鄙视的态度,他认为学校的职能应该是传播文化知识,而不是从事音乐活动,搞音乐,那纯粹是浪费时间。正是出于这一系列的原因,他把巴赫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刺激巴赫,他甚至经常嘲笑那些热爱音乐的学生,问他们将来是不是想在小旅店里当个末流琴师。

    有一次,巴赫的一位学监因体罚学生过重,埃内斯蒂勃然大怒,把他开除了,他选了一个蹩脚的音乐教师来代替这位学监。失去了左膀右臂,巴赫的工作无法往下进行,他十分生气,也如法炮制地把这名音乐老师赶出了课堂。

    看到巴赫如此倔强,埃内斯蒂恼羞成怒,他又去把那个音乐教师找了回来,并且悍然宣布,不准学生在其他人的指挥下唱歌。就这样,两个人展开了一场“学监之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