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国际化:驶进蓝色海洋(6)
2001年,华为获得了上千万美元的g设备供应合同。2002年取得了近4000公里的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国家光缆干线的订单。2003年华为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占当时华为整个国际收入的1/3。2005年达到6亿美元,位居市场前列,令业界称羡不已。俄罗斯及独联体地区成为华为在海外最稳定的市场之一。华为在莫斯科建立了研发中心,并在独联体8个国家设了代表处,员工达1000人,其中70%为本地员工,成为华为海外本地化员工率最高的地区。2007年6月华为在俄罗斯历史名城圣彼得堡举办了“华为在俄罗斯10年”庆典,中国副总理吴仪和俄罗斯副总理参加了庆典,来宾高度赞扬了华为对俄罗斯电信行业及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做出的贡献。
在中国大多数厂家还没有拓展国际市场的迫切意识,还在国内市场大打价格战的时候,华为公司已花掉了千百万美元去拓展国际市场,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推销本公司产品。 1999年,华为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为120亿元人民币,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其中海外销售额仅5300万美元,不过三十分之一,但华为已在印度和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以跟踪世界技术走向,已经开始建立庞大的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准备要大展宏图了。华为印度所拥有上千名印度籍软件工程师,在2001年成为中国公司中第一个获得cmm四级国际认证的软件研究开发机构,在软件开发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对一个公司来说,建立国际市场组织体系并不难,难的是拿下合同产生利润,从而使组织体系能生存下去。经历了数年的拼搏,一直到2001年华为的海外开拓才真正有了成效。这一年,华为产品进入非洲、亚洲等十几个国家,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华为的品牌也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叫响。经验说明,一个国家的市场通常需要3~4年的投入和培育才开始有所产出。
尽管2001年到2002年间,全球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了50%,华为的国际销售额还是增长了68%,从2001年的3.28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5.52亿美元。在非洲,2004华为已设立了近30个办事处,设备在40多个国家获得应用,分别与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尼日利亚等国运营商签下多项大单,并获得了非洲第一个商用3g合同,成为非洲市场主流设备供应商之一,为许多非洲国家搭起了一座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很多当地人民由此买到第一张电话卡,打通第一个电话,由此非洲人见到中国人往往会问:“你是华为的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