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四章 权宜之计
    人妖颠倒是非淆,绥靖逆流助桀虐;为破祸水东引计,苏德条约签订了。

    世界风云变幻急骤。但是,苏联和英法所进行的谈判,仍迟迟没有进展,一直陷入僵局。后来,莫斯科突然获悉,英国政府已经在同德国商谈一笔5 亿或10 亿英镑的军事贷款。这表明西方国家正力图把战争推向东方,实现他们“祸水东引”的目的。

    对此,斯大林十分担心。如果西方国家这一阴谋得逞,苏联不仅是同希特勒单独作战,而且是同得到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支持的希特勒作战。这种战争是可怕的。英国大多数人受到张伯伦的蒙骗,以为英法苏三国协议正在趋于达成。劳合·乔治眼光比较敏锐,他说:“世界正在巨大的悬崖边上颤抖着。”莫斯科曾两次向英国人民示意:谈判毫无进展。第一次是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在5 月3 日的辞职。10 年来,对全世界来说他已成为一个象征,他象征着一个通过反侵略的集体协议来建立和平的计划。斯大林用李维诺夫的辞职来说明这个计划已经失败了。在中国,在阿比西尼亚,在西班牙,在奥地利,在阿尔巴尼亚,在捷克斯洛伐克,在麦默尔,它都失败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首脑对侵略者的绥靖或鼓励,这个计划历经8 年而告失败。这就是李维诺夫辞职所给予的信号。但是,西方报纸惯于把苏联的事务等闲置之,以致认为李维诺夫必然是因为某些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清算了”。

    6 个星期后,莫斯科又发出另一信号。最高苏维埃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日丹诺夫,7 月29 日在《真理报》发表文章说,英法同苏联进行的谈判毫无进展。他认为不论英国或法国都不想同苏联结盟,也不准备制止希特勒。7 月底,所有欧洲国家的外交部都知道希特勒打算在一个月内夺取波兰走廊。

    这时苏联作了最后一次努力,建议英法两国派军事代表团到莫斯科以便规划共同保卫东欧事宜。伏罗希洛夫建议,假如希特勒攻打波兰,由苏联派遣两支军队,一支在北部攻打普鲁士,一支通过波兰南部攻打德国的中部。英法代表团回答说,他们必须征求华沙对这个建议的意见。后来他们通知说,波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援助。曾经不惜用威胁手段迫使捷克斯洛伐克人向希特勒屈服的英法政府,现在倒不肯想点办法来促使波兰人接受苏联的援助。谈判就此破裂了。伏罗希洛夫在8 月召开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报告时,把英法的做法称为:“轻浮的假谈判。”这样,斯大林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作出自己的决定。

    正好,这时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榄枝。8 月15 日晚上8 时,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奉命进见莫洛托夫,并按照柏林的指示,向他宣读了德国外交部长表示准备到莫斯科来解决苏德关系的急电。苏联外长“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这位大使的陈述,并且表示“热烈欢迎德国想改善对苏关系的愿望”。为了试探对方的意图,莫洛托夫进一步问道:德国政府是否有兴趣在两国之间签订一项互不侵犯的条约?是否准备发挥它对日本的影响来改善苏日关系并消除边境冲突?如果苏德联合担保波罗的海国家安全的话,德国以为如何呢?他最后说,所有这一类问题“都必须具体讨论,那样,在德国外交部长来到了这里以后,就不会仅仅是交换意见,而是能作出具体规定。”莫洛托夫的这些建议,正好是希特勒所希望的东西;而且,他比苏方提出的更具体、更痛快。因为这个条约将使苏联置身于战争之外,从而能使他放心大胆地进攻波兰,而无需害怕苏联干涉。而如果苏联置身事外的话,他深信英国和法国是会不寒而栗的。纳粹独裁者无条件地接受了苏联的建议。

    舒伦堡大使奉命再次进见莫洛托夫,并且通知他:

    “德国准备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如果苏联政府也有同样愿望的话,这项条约的期限可定为25 年,期满以前不得废除。除此而外,德国还准备同苏联一起对波罗的海各国作出担保。最后,德国也愿意发挥影响来改进并巩固苏日关系。”德国政府表面上装作不急于同莫斯科“做交易”,其实是非常急迫的。

    里宾特洛甫在这封电报的后面加上一段“附言”,作为他个人给大使的指示:

    “我要求你再一次把这一指示逐字读给莫洛托夫听,并且要求立即知道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先生的意见。为让你心中有数起见,再告诉你一句要绝对保密的话,如果我能在本周末或者下周初到莫斯科的话,对我们将特别有利。”第二天,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高居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顶上,十分焦急地等待着莫斯科的回答。这次会谈的结果使纳粹头目感到失望。联共中央和斯大林不但知道希特勒在着急,而且无疑也完全知道他为何着急,因此想出种种办法对付他。在德国大使向苏外长读里宾特洛甫的电报的时候,莫洛托夫并不怎么关心它的内容,听完了以后,他就拿出了苏联政府对德国外交部长8 月15 日第一次来信的书面答复。

    这份答复照会一开头就尖刻地回溯了纳粹政府以前对苏联的敌视行为,并且说,“直到最近以前,苏联政府部一直认为德国政府是在找机会同苏联发生冲突……更不用提德国政府利用所谓公约努力建立而且已经建立了包括一些国家在内的反苏统一战线这件事实了。”照会解释说,正是由于这个理由,苏联“才参与组织一个反对(德国)侵略的联合防御阵线。”“虽然如此,”照会中写道,“如果德国政府现在要对过去的政策实行改变,准备认真改善同苏联的政治关系的话,苏联政府只能对这样一种改变表示欢迎,并且准备在自己这方面修改政策,以便认真改善对德关系。”但是,苏联照会坚持认为,这一定要通过“认真而实际的步骤”来做到,而不是像里宾特洛甫所建议的那样跨一大步。

    希特勒接到这个报告后,就不顾一切了。8 月18 日晚间,他在上萨尔斯堡的夏令总部又给舒伦堡大使发出了一封由里宾特洛甫署名的“特急”电报。

    指示他“立即安排再次晋见莫洛托夫先生”,告诉他,德国外交部长建议自己“立即动身来莫斯科”。他来的时候“将由元首授以全权,来全面地而且最后地解决全部问题”。

    现在,希特勒进攻波兰已是箭在弦上。柏林,特别是上萨尔斯堡,空气的紧张几乎叫人不能忍受。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神经质地等待着莫斯科的决定。外交部的各种文电透露了威廉街这种紧张不安的感觉。施努尔博士报告说,同苏联人关于贸易协定的谈判已经在前一天晚上“达成完全协议”,但是苏联却拖着不肯在上面签字。他说,“显然,他们是得到了莫斯科的指示,为了政治上的理由而拖延签字”。为此,希特勒火烧火燎,直到8 月19 日晚上7 点10 分,那份望眼欲穿的电报终于来了。就在那天下午4 点30 分,莫洛托夫受权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德国大使,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交给他,并说,如果苏德贸易协定能在20 日签字并公布的话,里宾特洛甫就可以在8 月26 日或在27 日到莫斯科来。

    莫洛托夫没有解释苏联突然改变主意的理由,舒伦堡猜想是斯大林过问了这件事。这位大使还在电报中说,他想劝诱苏联外长同意里宾特洛甫早日访问莫斯科的企图,“不幸,没有成功。”在这个成败关头,希特勒决定直接同斯大林打交道。他放下架子,亲自请求这位他长期以来一贯痛骂诅咒的苏联“独裁者”,立即同意他的外交部长到莫斯科去。他给斯大林的电报是在星期天,8 月20 日下午6 点45 分特急发到莫斯科去的,离他收到舒伦堡的电报刚好12 个小时。希特勒指示大使立即把它交给莫洛托夫。

    在这封由希特勒签名的直接写给斯大林的电报说:

    “我衷心地欢迎新的德苏商务协定的签字,认为它是改变德苏关系的第一步。

    “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对我说来,意味着确立德国的长期政策。

    德国从此将恢复过去若干世纪中对我们两国都属于有益的政治方针……

    “我接受你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先生交来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但是认为迫切需要尽快地澄清与之有关的问题。

    “苏联所希望的补充议定书的内容,我深信在最短期间就能够得到澄清,如果能有一位负责的德国政治家亲自到莫斯科去谈判的话。如若不然,德国政府就无法明白,这项议定书怎样才能在短时期内澄清内容并得到解决。

    “德国和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已变得不可容忍了……不论哪一天都可以爆发危机。德国已经下定决心从现在起以在它支配下的一切手段来保护它的国家利益。

    “在我看来,鉴于我们两国都有建立彼此间新关系的愿望,最好是不要丧失时间。我因此再次建议你在星期二(8 月22 日)接见我的外交部长,至迟到星期三,8 月23 日。德国外交部长有最充分的权力来拟定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议定书。鉴于目前的国际形势,外交部长在莫斯科只能逗留一天,至多两天,再长是不可能的。我将十分高兴得到你尽早的答复。”在以后的24 小时中,从8 月20 日晚间,希特勒给斯大林的呼吁通过电台发向莫斯科开始,到第二天傍晚,纳粹头子一直是处在近乎精神崩溃的状态中。他连觉都不能睡。半夜里,还打电话给戈林,说他心里嘀咕斯大林对他的电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并对莫斯科迟迟不作答复感到惶惶不安。直到8 月21h 晚上9 点35 分,收到斯大林同意里宾特洛甫8 月23 日来莫斯科访问的复电后,希特勒心里的那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1939 年8 月23 日夜里,斯大林接见了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他们商定了协议的文本。但会议的气氛是冷淡的,远远谈不上友好。陪同里宾特洛甫前往的主要助手高斯写道:

    “里宾特洛甫在前言中亲手加进一句有关德苏两国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的活。斯大林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苏联政府在被纳粹政府劈头盖脑地倾倒了6 年大粪之后,不能突然之间把一项德苏友好宣言拿到群众面前来。因此,前言中的这一句话就被删去了。”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知道,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是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他们是敌人,在他们之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条约规定: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条约还规定双方政府今后保持联系,对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双方通过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换意见,以资解决。条约有效期为10 年,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一年通知废止,条约将被认为自动延长5 年。

    据1946 年5 月30 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所载,在缔结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之际,德苏双方全权代表“在严守秘密的会谈中讨论了划分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问题”,结果达成如下协议,即所谓“秘密附属议定书”:

    ——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势力范围的边界。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那地区的利益。

    ——在波兰国家所属的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为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