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四章 权宜之计(2/2)

    ——缔约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应如何划定的问题,只有在今后政治局势的进一步发展中方能予以明确决定。在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将通过友好协议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东南欧,苏联提请注意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方面宣布,它对这些地区在政治上完全不感兴趣。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近现代最重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对其评价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作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在肯定它的历史作用时也不应无视它的消极作用。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暂时避免卷人战争,赢得了巩固国防的时间;但它也使德国取得了苏联中立的保证,希特勒可以放手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

    这个条约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统一战线,有助于苏联在二次大战中避免两线作战;但它使欧洲力量对比立即发生了有利于纳粹德国的变化,希特勒在进攻英、法时不用担心东线的苏联,至少是暂时摆脱了东西两线受敌的不利处境。这个条约的签订“炸毁了慕尼黑阵线”,粉碎了西方国家企图勾结德国、“祸水东引”的美梦;但是,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以后不再揭露当时的主要敌人——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的罪行,反而与德国发表共同声明,说什么“然如苏、德两国政府之努力依然无效,则继续战争之责任自当由英、法负责,”于是苏联疏远了自己可能的同盟者,束缚了自己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手脚,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危险的敌人。

    1939 年8 月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破裂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英法苏联合抗德的可能性化为乌有。战前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之所以没有形成,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英、法政府应负主要责任,苏联外交政策上的失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中,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势力范围,苏联这一行动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的。

    当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希特勒的盟友大发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开表示不同意。这个条约对东京是沉重的打击,因为日本已经在中蒙边境同苏联作战。据说,日本头目曾告诉希特勒,他们在8 月就可以参加“大规模的推进”。在反对德国同苏联签订这个条约的叫嚷声中,日本平沼内阁倒台了。伦敦保守党中的希特勒支持者脾气发得最厉害。他们第一次叫唤要索取希特勒的命。但是,张伯伦政府依然故我。其后10 天中,甚至在希特勒进攻波兰之后,张伯伦仍然企图召集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四国(英、法、德、意),来商讨同希特勒取得协议以解决波兰命运的问题。只是在这种尝试遭到拒绝后,张伯伦才同波兰签订了久经延搁的同盟条约,并且敦促波兰进行抵抗。

    波兰人怎能进行抵抗呢?英国、法国没有送来援助。波兰空军两天之后便不起作用了;两星期内,有组织的波兰军队已不复存在。这个原来亲德、反苏的政府,受到其“主子和朋友”的收拾后,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仓皇逃到罗马尼亚边境某地。只有英勇的华沙市长留下来了,他把一些宁死不屈的市民召集起来进行最后的抵抗。

    本来唯一能够及时赶来援助的是苏联,甚至许以这种援助的诺言原本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犯;但是,这种援助受到一个憎恨布尔什维克甚于憎恨希特勒的波兰政府的拒绝。在希特勒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政府趁火打劫,充当帮凶,如今也落得捷政府同样的下场。英国的顽固分子们,面对波兰人的灾难,同样采取观望态度,在保守党的报纸上,没有表示希望拯救波兰,反而仍旧希望在东欧的废墟上“把战争转向苏联”。

    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斯特朗写道,在波兰遭受危难的时候,一位苏联外交家曾对她说:“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从欧洲和亚洲两面夹攻。英法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

    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就像它反对中国那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我们就在希特勒、日本和支持希特勒的伦敦人士之间引起了矛盾。

    要制止对波兰的入侵已经太迟了。张伯伦甚至没有尝试这样做。可是我们已经分裂了法西斯世界阵营,我们将不需要对整个世界作战了。”英国政治家丘吉尔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举,固然足以令人齿冷,然而在当时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斯大林的首要考虑,就同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首脑的考虑一样,是他自己国家的安全。”据斯大林后来告诉丘吉尔说,他在1939 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决定苏联决不能被别人骗到单独对德作战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结成靠得住的联盟证明已不可能的话,那为什么不转而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求教了吗?

    到1939 年7 月底的时候,斯大林显然已经深信,法国和英国不但不要一个有约束力的联盟,而且英国张伯伦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诱使希特勒在东欧发动战争。他似乎已经十分怀疑英国会对波兰信守自己的条约义务,就同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信守义务一样。而过去两年,在西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于加强他的猜疑:张伯伦在纳粹吞并奥地利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拒绝了苏联关于召开国际会议拟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计划;张伯伦在慕尼黑对希特勒姑息迁就,而且把苏联排除在会议之外;张伯伦在就缔结防御同盟共同对付德国而进行的谈判中拖延退缩,并且让1939 年夏天稍纵即逝的时光在空话中消磨净尽。

    美国著名记者、《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写道:“有一件事情除了对张伯伦以外,几乎对谁都是肯定无疑的。在希特勒每一次行动面前都要动摇的英法外交,现在已经完全破产了。这两个西方民主国家一步一步后退:

    1935 年,希特勒公然藐视它们而下令征兵;1936 年,他进军莱因兰;1938 年,他夺取了奥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苏台德区;1939 年3 月,他占领了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有苏联在它们一边,它们还能使那位德国独裁者对发动战争有所顾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发动战争的话,它们还有可能迅速把他击败。但是现在,它们把这样一个最后的机会都断送了。”1939 年9 月17 日,正当德军攻占大半波兰、合围华沙并限令华沙当局在12 小时内投降之时,苏联政府向波兰驻苏大使递交了一份声明。声明指出:“波兰政府已经崩溃且已无生命的迹象,这就是说实际上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之间缔结的条约已归于无效……波兰已经成为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的种种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场所。苏联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局势了。”“苏联政府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同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的命运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同胞被抛弃,任人摆布而毫无保障。”“鉴于这种局势,苏联政府命令红军总司令部所属部队越过国界,去把西乌克兰和西俄罗斯的居民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以同样内容发表了广播演说。同日凌晨,苏军越过苏波边境向波兰东部进军,不仅进驻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越过了寇松线。苏联所占领的波兰地区面积为2o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 万人。接着,9 月28 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边界条约,确定了两国“最后的国界”;10 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政权并分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

    德国法西斯大举进攻波兰后,苏联为了防止战火东延,从1939 年9 月到1940 年8 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而其第一步就是出兵波兰占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苏军开人波兰,加速了波兰的灭亡。苏联在东方战线建立过程中暴露了大国沙文主义,伤害了西邻小国的民族感情,从而易为法西斯德国所利用,把它们拉上反苏的轨道。同时,苏联为了本身的防务,恃强并吞邻国领土,并获得德国法西斯的支持,也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从而增加了英法美等国的疑虑和反感,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诚然,苏联推行东方战线政策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当时苏联正面临强敌压境的危险局势。然而,即使为了确保苏联的安全,防御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也决不能吞并别国的领土。尊重所有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任何国家,决不能借口本国的安全和防务的需要,借口不同意邻国的内外政策或借口邻国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和威胁,而强行占领别国的领土或迫使其改组政府。

    当时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种种反应。

    东欧的看法认为,希特勒原来打算不仅要占领波兰,而且要往东南插到巴尔干,还可能要往东北插向波罗的海各国,尽可能地深入,把利沃夫城当作纳粹乌克兰的首府。德国人的战略表明了这一点,因为在粉粹了波兰前线以后,德国人并没有停下来收拾波兰战场,而是横扫波兰向前进军,朝东南到利沃夫,朝东北到维尔那。据说,罗马尼亚的“铁卫队”曾经计划举行广泛的暴动,以迎接德队的到来。德队接近时,卡利奈斯库首相就被刺杀了。靠近波兰边境的一个罗马尼亚城市确实爆发了暴动,然而一看到河对岸是苏联军队而非德队时,暴动就消沉下去了。

    据9 月28 日《纽约时报》的电讯说,伦敦方面认为,“苏联人的行动已经阻止了希特勒对于罗马尼亚所抱的野心。”9 月27 日,美联社从东欧发出的一条电讯说:“对苏联的尊敬已经大大增加了;毫无疑问,农民们宁愿要苏联人而不要德国人呆在他们的边界上。”从那个时候起,苏联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给予的喘息机会,不仅准备了防御,而且也通过战争以外的一切措施来阻挡德国人渗入东欧各国。希特勒后来在他对苏联的宣战书中透露了这”一点,并且极为愤恨地列举了苏联人阻挡他的那些行动。

    斯大林的头一个措施是通过缔结一些同盟、的办法沿着苏联的西部边境建立一条很宽的缓冲地带。在把20 年前波兰违背国际联盟的意旨而夺走的立陶宛故都维尔那交还给立陶宛,从而打下了友好往来的基础以后、莫斯科邀请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派遣它们的外交部长到莫斯科去讨论缔结一项同盟的问题。他们分别来到莫斯科并且在文件上签了字。到1939 年10 月10 日,离苏联人把军队开进波兰还不到一个月,他们已经同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结成了军事同盟,而这三个国家,过去曾经是敌军人侵的大道。原来是彼得大帝建造的一系列强固的海军基地,就这样归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虽然大多数美国报纸谴责这种行动,但是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却抓到了问题的所在,他说:“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苏联正在建立一片从波罗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的防御地区。”随之而来的是戏剧性地把50 万日耳曼人从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驱逐出境。希特勒的宣战书中表明了他对这件事多么切齿痛恨。他说:“远比50万为多的男女被迫离乡背井。对这一切,我保持了缄默,因为我当时不得不如此。”这并不是一个心满意足的胜利者所说的话。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是那些波罗的海国家中的上层,其中有一些人儿世纪来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贵族。

    在俄国革命时;就是这些人把德队引进来推翻当地红色政权的。驱逐了他们,也就驱散了对苏联最危险的欧洲方面的第五纵队。

    希特勒看到:苏联作为一个中立国家乃是他走向世界霸权的直接障碍。

    在互不侵犯条约存在的22个月里,苏联已经三次阻止了纳粹的前进。苏联进军波兰把希特勒的东进阻滞了一年。苏联进军比萨拉比亚牵制了希特勒对英国的入侵。莫斯科在巴尔干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强权政治,把希特勒拖住在达达尼尔海峡。

    希特勒看到:苏联中立的孤掌对他的阻碍,要比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希腊、南斯拉夫、英国等整个欧洲的武装部队加在一起对他的阻碍大得多。因此,他回转头来,用法西斯最强大、最野蛮的进攻打击苏联。正是:

    硝烟滚滚天下乱,雾气腾腾罩地暗;如意算盘遭破产,恼羞成怒兵戟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