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又称前汉和后汉。其中西汉的国力最为昌盛,是中国第一个强盛稳固的朝代。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自称汉王,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之后,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建都长安。假如不算吕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2个皇帝。公元8年大臣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统治天下210年。不过也有人把王莽被*后继位的更始帝时期也算作西汉,这样西汉灭亡则是在公元26年。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华夏民族的主体民族称为汉族。
汉朝最强盛的时期在汉武帝时期。在汉武帝之前,西汉初期的皇帝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手段。一方面与匈奴和亲,维持了和平;另一方面注意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发展农业,休养生息。很快,汉代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汉高祖刘邦死后,刘邦的皇后吕后执政,吕后偏信吕家的势力,打压刘姓家族。吕后死后,周*、陈平的领导军队下消灭了吕氏家族。周*、陈平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中国历史从此*了一个空前盛世——文景时代。
汉文帝是个勤俭节约、谦逊克己的君主。他用道家的“黄老之学”治国,放开手脚让百姓发展经济。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在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两次将赋税减办,即把租率从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又下令尽免民田租税。自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田税定制。汉文帝还采取了其他许多措施,使得汉朝农业、商业等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发展。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此即历史上的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继承了父亲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赋税很轻,汉朝的国力继续得到增强。汉景帝还减轻了刑罚。在汉文帝时就开始了对古代残酷的肉刑制度改革,景帝又逐渐减轻刑罚,以宽容对待百姓。汉景帝的安定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使汉朝的经济日趋繁荣,和秦朝相比,政治英明、国泰民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景帝父子执政时期的这种繁荣昌盛的形势,誉称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另外一个功绩是平定了“七国之乱”,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为汉武帝的强盛时期打下了基础。汉景帝在位16年,于公元173去世。
汉景帝去世之后汉武帝刘彻继位。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继位时,汉朝经济已经十分繁荣,土地开辟,人口增加,财富充裕,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史书上甚至记载说:当时汉王朝国库里的钱多得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多得堆在露天,以至腐烂不能吃了。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给汉武帝提供了一个大展手脚的好机会。
汉武帝的功绩主要有三个。一是“天下一统”,一是讨伐匈奴,还有一个是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
所谓“天下一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武帝加强了对诸侯势力的削弱。他使用“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力量。“推恩令”就是命令诸侯分封子弟为列侯。假如一个诸侯又两个儿子,那么他必须把领地分成两块分封给他们,而他们的儿子又必须把自己的领地再分成若干块奉给自己的儿子。这个政策名义是施德惠的,可实际上严重消弱了诸侯的实力。汉武帝还禁止诸侯国自己制造钱币,将制盐和制铁的事业收为国有,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文化思想上,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法。儒家思想提倡君臣伦理,仁义忠孝。完全符合汉武帝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听从了著名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大力提倡儒学,打压其他学派,甚至任命官员到时候也只从儒生里挑选。这种措施使得儒家的君臣伦理、仁义忠孝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达到了控制百姓思想的目的。至此,汉武帝完成了政治经济的中央集权和文化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的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的各朝代均尊儒家为正统,从而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另外,汉武帝还兴兵讨伐匈奴。汉武帝手下又许多著名的将领,其中,卫青和霍去病最为出名(见文治武功篇《卫青与霍去病》)。经过几次征伐,汉朝军队彻底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同时,汉武帝派张骞作为使者,出使西域(见文治武功篇《张骞出使西域》)。在张骞等人的努力下,汉朝打开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使得从中原通往西域,再从西域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从此正是揭开了同西亚冀欧洲的贸易友好往来(见友好往来篇《丝绸之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