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藩所虑者不在它事,而专在派出会剿之人实难其选。大抵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今欲派与洋人会剿之将,亦必择三者兼全之人。
他认为要派兵会剿,必须有智略深远、号令严明、能耐劳苦的将领,这样的将只有两个人,“武臣惟多将军,文臣惟左中丞”。多隆阿朝廷另有重用,左宗棠正在进攻浙江。他说只有这两个人可用,明显地是给朝廷出难题,实际就是不会剿。又说:
各将弁之心,情愿独战而为发匪所败,不愿会战而为洋人所笑;情愿败而见罪于上司,不愿败而见笑于洋人。即国藩之心,亦深恐该军不整不严,为外国所轻侮。……待训练稍久,队伍整齐,我兵与洋人各剿一处,相距不远,或洋人果见我兵之可用,不相嘲笑,然后与之会剿。先疏而后亲,先分而后合,亦无不可。
曾国藩告诉朝廷,各级将领、士兵的态度,说他们不愿意和外国人一起打仗。将士不愿意,就没有战斗的动力。没有动力,就打不赢仗。对此,朝廷自然会有所顾忌。
1860年英队在宁波遭到太平军的沉重打击,提出借调印度兵5000人来报仇。曾国藩恳切劝说朝廷,印度人一旦参战,其结果必定是“浙江人民从此无噍类矣”,他在《议复调印度兵助剿摺》中恳切说道:“国之寇盗,其初本中国之赤子。”表达了不让外国人参与杀害中国人的恻隐之心。他说“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在皇上有自强之道,不因艰虞而求助于海邦;在臣等当尽之职,岂轻借兵而诒讥后世。此所谓申大义以谢之也。”他认为英国人征调印度军队参战,是为报英队失败之仇,“多调则胜之不武,少调则不胜为笑。徒使印度军士,支领英国之饷,蹂躏中国之地。”因此“不如早议息兵,俾松、沪免无穷之忧,而英法省无穷之费,此是所谓陈利害以劝之。”这种鲜明的态度表达了一个高级领导者对国家内政自主的殷切之情。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