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三章 彰显国家利益核心(3)
    第二十三章彰显国家利益核心(3)

    采取缓的策略,一方面答应了西方国家的请求,不至于因此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拖延了他们的参战,阻止了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内政。

    采取限制区域的办法,控制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内政自主的程度。作为一个地方官员,借不借兵助剿,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随着战争的深入,上海绅士以及一些官员要求外国派兵助剿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多次派代表去安庆请求曾国藩派兵保卫上海,曾国藩派不出兵,加上英法俄等国强烈请求,清政府政策有所松动,曾国藩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上海绅士的请求,同意借兵助剿;但是在具体的出兵上,曾国藩是有分寸、有原则的。他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会防不会剿,是只会上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它将洋兵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最大程度维护了国家内政自主权。他在1861年12月8日回复潘曾玮的信中指出:

    刻下杭垣危急,沪城孤立。苟有保全之术,不得不从权办理。借助外国,自古为患。然今日泰西诸国,久已遍行内地,又非初人中原者可比。一切利害,均经灼见鉴及,暂与羁縻,深合权变。惟既以借助,则当坦然以至诚相与,虚心相待,不可猜疑。不可自矜自炫,存敝处兵力可恃之见。中孚以涉大川,忠信可行蛮貊,能得其心,后能得其力也。大抵宁波、上海皆系通商码头,洋人与我同其利害,自当共争而共守之。苏、常、金陵本非通商子口,借兵助剿,不胜为笑;胜则后患不测。目前权宜之计,只宜借守沪城,切勿遽务远略。谓苏、常、金陵可以幸袭,非徒无益,而又有害也。况上海孤城,安危未判,安得更有余力以图他处?“见弹而求鹗炙”,亦太早计矣!至于克城所获,必令嗣派分犒,易启争端,不如任其取携,反存大体,一分一粒,官军无所利焉。与外国交涉,以不占小便宜为第一要义。阁下各绅谋定,即祈慨然举行,所称为难之处,无庸疑虑。国藩既参末议,即在局中,事成则诸君共任其功,有害则鄙人愿执其咎。至金陵、苏、常,则鄙人不愿与闻。

    曾国藩反复强调借兵助剿是权宜之计,不能完全依靠洋人来解决中华自己的事情,体现了主权思想与维权意识。他指出与洋人相处要做到“至诚相与,虚心相待”,体现了曾国藩一贯讲究诚信忠恕的思想。特别重要的是,他给洋人助剿明确划定了范围,只允许他们会防上海,而不许他们进入内地——苏州、常州、金陵等地。这一思想曾国藩在各种场合、对各种人都反复强调。李鸿章带兵去上海,他给的锦囊妙计就是五个字:“会防不会剿”,强调“会防上海则可,会剿它处则不可”。上海早已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在那里有很大的利益,“大抵宁波、上海皆系通商码头,洋人与我同其利害,自当共争而共守之。”“上海人民财产,固中外官民所当共争共守之。”对于战争胜利后的利益分配,曾国藩表现得很大度,他将分配权交给外国人,要求中民以不占小便宜为第一义,任由外国人提取。他敢于承担责任。这是领导者最高贵的品质,纳过于己,推恩与人,即洋人在上海会防,成功获得的好处归给上海官绅,有害就由他本人承担责任。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对于承担责任,曾国藩是有明确规定的,即会防上海,洋人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一切责任曾国藩均不负责。

    对于洋人出兵上海以外的地区,曾国藩坚决不同意,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明显不赞成朝廷的做法。英法俄要求清政府派兵和他们一起会剿,朝廷下旨至曾国藩。曾国藩坚持己见,不改“会防不会剿“的初衷。他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