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三章 彰显国家利益核心(4)
    第二十三章彰显国家利益核心(4)

    朝廷一度想把俄队安排在里下河等完善富庶之地。这一想法已经严重超出会防上海的思路。曾国藩提出了不同意见,“惟用之于里下河,则江、海水性迥别,深恐迁地弗良,外国兵船皆往来飘,一日千里,用以攻剿,未必操纵自如,用以稽查,亦难委曲详尽。况里下河本非通口岸,若令常驻停泊,殊多未便。”他的意图还是尽可能少的减少外国兵船对中国内地的侵扰。

    第二,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官绅,他态度明确且强硬。上海的一些商绅自作主张,答应英法军队会剿上海以外等地,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其借助西洋一事,未经奉商,遽行举办,此等情形,鄙人前皆未闻。”他反复申明,借兵助剿只限于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他说:“弟所谓愿执其咎者,专指保卫上海而言;必欲攻取金陵、苏、常,则始终不敢与闻。至谓事由诸绅为政,恐难主持,则岂特阁下为然?敝处远隔千里,又何为遥制?但知其事之不可,则切以告之;告之不从,终不易吾初说以相就也。”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第三,对待洋人,曾国藩态度鲜明。他不愿意洋人出兵中国,参加镇压太平军的作战行动,而是强调中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调“中国用兵,自有次第”的思想,在自己不能决策的情况下,最大程度限制洋人扩大参战范围。对洋人的行动,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做法,不支持、不配合,既不派将会剿,也不派兵防守,甚至也没有粮草供应,“利钝概不与闻”,“不任受德,亦不任受怨。”国家主权观念十分明确。他深刻担忧洋人参战后果,认为“江阴克复,苏、常均有可图,恐彼族攘臂其间,必欲掠为己功。即金陵合围以后,彼亦必驾肩而来,喧宾夺主。夺我将士之功尚不足惜,所最惜者,前则大掠资财,割剥遗黎,日后则百端要挟,损我国威耳。”他所担心的不是洋人抢夺功劳,而是以后以此为借口,要挟国家,损害国威。

    维护百姓利益

    “为民请命”,维护百姓生计,这是曾国藩弱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曾国藩根深蒂固的爱民思想。也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在险恶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艰难,看到了曾国藩弱国外交领导力产生的深刻社会环境。弱国无外交,是指弱国在强国的外交关系上,处于弱势地位,常常受到欺凌,不能正常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但是在实际的外交中,弱国也可以有外交的,关键是要看参与外交的领导者是不是怀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敢不敢于为国家、百姓争取重大利益,敢不敢于“为民请命”。

    外交上,曾国藩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关注、关心百姓生计。他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