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少胜多的管理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案例:格林柯尔整合了冰箱产业(1)(2/2)
    通过收购冰箱线,使格林柯尔在中低端冰箱领域拥有足够的规模和产能,构成了150元钱左右的成本壁垒。就是说,旧线我已经收完了,你想再进来的话,你就必须买一条新线,而一条新线,跟格林柯尔收购的旧线相比,和格林柯尔的规模相比,是一个150元的成本壁垒。由于这个壁垒,不管是美国的哪一家公司,不管是欧洲的哪一家公司,或者国内的任何公司,进入中国冰箱市场,都不会有竞争力。

    在中国中低端市场,没有一个行业靠收两家公司就能控制局面的,而唯独冰箱市场是这样的。为什么其他人就看不到这样的机会呢?由此可知,不会做产业思考的人就难有大机会,其战略能力是薄弱的。

    3、掩饰战略意图

    有一种伪战略家,总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吹嘘自己有这样那样的大战略。不客气地讲,这种做法不是头脑灌水,就是沽名钓誉。真正的战略其意图总是被小心翼翼地掩饰起来,不为外人所知。否则,难保别人抢了先。战略,那是最大的商业机密。

    当初,格林柯尔并购科龙和美菱时,外界包括科龙和美菱根本就不知道格林柯尔要搞产业整合。格林柯尔有两怕。一是怕科龙和美菱识破了格林柯尔的战略意图自己干;二是怕民营企业作坊经营的成本优势。

    并购科龙时,格林柯尔号准了顺德市政府官员怕科龙退市的脉,因为这时科龙还戴着st的帽子。

    格林柯尔说服顺德市政府官员:如果不卖给我,而是卖给一个外国企业,它了解中国市场,可能就需要两年时间,这时你已经退市了,st只有一年时间嘛,这个很残酷。

    格林柯尔还怕民营企业作坊经营的成本优势。格林柯尔算计,冰箱的资源,是一个稀缺资源。如果你要建一个10万台的冰箱线,或者15万台的冰箱线,你要花七千万元人民币。但是我买一条旧线,一千万元人民币就足够了。也就是说,你这条线如果被浙江一些民营企业买走,它可能捣鼓个小冰箱出来,也有可能做出七元钱一升的冰箱。但是如果我把这个线收走,他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做七元钱一升的冰箱了,因为他要买个新线做冰箱,如果他又想达到20万台到30万台的规模,没有九元钱一升下不来,所以这里面有150元钱的技术壁垒。

    格林柯尔决定,我还不能告诉卖家我怎么做,我告诉它怎么做它可能就不卖给我了,而是它自己做了。

    顾雏军打了一个比方:“不能说得特别明白,但是你还要让她相信,你对这个行业,很多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他愿意卖给你。比如说你要去娶人家女儿,你首先要让丈母娘或丈人,相信你有能力养活这个女儿,这是最重要的,可是你还不能把他女儿说得太好太好,你如果告诉她你怎么养活她的话,她可能就找别人去了。”

    顾雏军现在讲的故事是:“从中高端到低端,格林柯尔构成了一个每台冰箱150元钱的成本壁垒,谁要来跟我竞争我都不怕,这会让美菱、科龙有稳定的利润,而且以后的利润会越来越好,因为成本是每年下降的,而冰箱的价格下降的幅度已经很小了。冰箱如果我不降价,它已经不会再降价了。这样,就保护了中国冰箱的一些生机,不然的话,被打下去的将会是整个行业,没有利润的行业太多了。如果有人再把冰箱行业搞垮,不知道中国家电还有哪些企业,能够再靠自身的积累,重新建立一个公司出来。所以,格林柯尔保护了中国的冰箱行业,格林柯尔保护了中国冰箱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话又说回来,里面是不是又套了一个什么新战略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