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陈的国美之争(2)
华人世界里的传统商业文化,习惯于将公司视为家族私产,恨不得传子传孙,做成百年老店。王安电脑的创始人王安、ca软件公司的创始人王嘉廉,他们都一手将公司带大,后来又几乎亲手将公司毁灭。在其事业的后期,他们的昏庸决策,已经不再为公司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
而早在1901年,钢铁大亨卡内基把自己所拥有的卡内基钢铁公司的所有股份卖给jp摩根,成全后者整合钢铁业、打造美国钢铁公司的梦想。而卡内基自己,则通过出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并创办了第一个慈善基金会。今天,美国钢铁公司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但卡内基基金会的影响力却广为传播。
从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讲,也是从分散走向集中。当年的家电连锁零售业,吸引了多少初创企业,发展到今天,只剩下国美、苏宁两强。但张大中、陈晓、汪建国等人并非失败者,他们通过出售公司,也获得了惊人的回报。但竞争并没有就此结束,网络电子商务又开始孕育新的挑战者。
非洲大草原上的弱肉强食,虽然看起来残酷,却是最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里,不断有旧的公司消亡,旧的产业衰退,就不断会有新的公司创立和成长,新的产业诞生和繁荣。这样的地方才真正是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
假设一下,如果早期的硅谷创业者都还在坚守自己的公司,政府和舆论永远同情保护弱者,阻止一切以大吃小的行为,那么最可能的情况是一群小公司仍在无序地厮杀,大家都在互相抄袭模仿,没有创新的动力。产业做不大,投资者得不到回报,也不敢再介入其中。
这样的情况,在今天中国的很多产业中都可以看到。
朱新礼之所以想卖掉公司。说白了就是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巅峰状态已过,而儿女都无意接班。下面的职业经理人也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二是产业已成“红海”,巨头进入,汇源如果放在全球饮料市场上衡量,算不上领先者。品牌、资本、销售能力皆非其所长。
当然,他可以选择继续扛红旗,坚持下去。但一个人越成功,他的风险承受能力越低。就像希腊寓言中的西西弗斯,往上推大石的过程无比辛苦,而且越往上越危险。
有人说他卖亏了。我想,谁也没有比朱新礼更清楚汇源的状况,他是这个公司的最大股东,他怎么可能允许“自有资产”流失呢?衡量风险与回报,是一个创业家的本能。每股122港元的出价,已经相当于汇源市盈率的49倍。
有人指责他不该卖给外国人。首先,国内市场就没有造就足够量级的买家,能够出得起这么高的价格。除了中粮这样的大国企,就是一堆比汇源实力还弱的民企。其次,可口可乐不仅是全球饮料业的老大,本身也已经是个国际性的公众公司。如果朱新礼乐意,完全可以像中投拿外汇买黑石的股票一样,成为可口可乐的股东之一。
有不少人叹息,又一个民族品牌消亡了。说实话,熊猫死了,小护士死了,乐百氏不行了,又怎么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