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八章 潮汛:企业家历史地位变迁(4)(2/2)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把商工之民视为“五蠹”之一,就像蛀坏木头的蠹虫一样祸国殃民。

    秦朝以“重农抑商为本”,视商人与罪犯为同类。汉朝则更加禁止商人着丝乘车、仕宦为吏,并采取重税重赋等政策限制商人发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时期,但同时因为理学、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商人地位被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清初,商业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但统治阶层“重农抑商”的根基并没有丝毫动摇。到了清末,尤其是1840年被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大门后,中国已经面临着亡国的危险,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经济实业来达到强国的目的,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即使如此,数千年的“重农轻商”思想仍未能立马驱除。在洋务运动展开的时候,仍有很多顽固封建官僚纷纷陈述弊害、极力反对。

    即便如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在面临征取何种税收加固国防的两难抉择时,向清帝如此陈言:“与其抽农税不便于农,不如抽重税不便于商。”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崇公灭私”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尚书》提出“以公灭私”;春秋战国时提倡“强公室,杜私门”;东汉马融在《忠经》里说:“人无私,大亨贞。”西晋傅玄在《傅子?问政篇》中告诉我们:“私不去则公道亡。”宋代理学更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崇公灭私的思想,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企图突破“私”字禁区的人文启蒙思想,如明代李贽提出:“夫私者人之心也……若无私则无心……”黄宗羲则强调:“人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而章太炎提出了“自性”和“主体在人”的思想……但这一切与“崇公灭私”的主导思想相比,不过是在深不可测的大海上偶尔跳溅起的几朵小浪花而已。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