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潮汛:企业家历史地位变迁(4)
消失的企业家阶层
对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思维认为:影响经济起飞的主要障碍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乏,“师夷长技以制夷”便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体现。但后来人们才发现: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资源的短缺,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关于企业家群体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很多悲观论调认为,他们永远只是配角,甚至是一群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人。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曾在《剑桥中国史》中断言:“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层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而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从1600年写到1989年,在长达389年的历史中,却几乎没有企业家的影子。仿佛这是一群下落不明、甚至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阶层。
财经作家吴晓波不甘心接受这种太过于悲观的论调。他认为,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战败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创建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几乎在每一个重大的国运转折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企业家们活跃的身影。
比如在甲午战争惨败后,涌现了一批发奋图强、实业救国的企业家,他们有张謇、荣德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等人。但企业家这种短暂的灿烂如白驹过隙、飘瞥即逝。
这显然是一片不利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生长的贫瘠土地。制约生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一个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轻商思想;一个是集权观念和官商文化;一个是僵硬的意识形态。
轻商传统
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因此需要一个自给自足的相对稳定而封闭的经济结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