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要叫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太监学校(2/2)
    明朝的皇帝,自朱元璋、朱棣以下,不知怎的,无论贤与不肖,都或多或少有点自闭,不乐意见人。而朱元璋定下的好制度,偏偏没了宰相,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大事得管,小事也不能拉,负担特别重。负担重,又自闭的皇帝,对身边人的依赖,自然格外强。原来只安排伺候皇帝笔墨的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七弄八弄的,就成了实际上替皇帝判公文的替身,皇帝的朱批,就成了太监批。明武宗时代,太监刘瑾,就有“立皇帝”之称,皇帝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而太监立在一边,却什么都可以做。皇帝一高兴,私自溜出宫去,宫里就由太监顶班。该办的事都得办,当时拿不了主意批不了,可把奏章拿回家去,找明白人帮着参谋,回来再批。

    太监是伺候人的,伺候人的人,如果伺候的对象是涉及政务的大人物,按道理说,多少识几个字,还是必要的。但明朝的太监重任在肩,要替皇帝做皇帝,严峻的客观形势,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有像王振那样,做了地方的小教官,然后自宫进宫做太监的,皇帝一见,就喜欢得不得了,感觉比自家的亲爹还亲。但这样豁出来的士大夫太少,所以,得从娃娃抓起。担负国家大事,粗通文墨是不够的,得加强学习进修才是。于是,就有了高水平的太监学校。有明一朝,两百多年,太监当家的岁月,至少有一半以上。所有史料,都贬低太监无文,显然与事实不符。应该说,在多数情况下,太监们批的公文,大体上还是过得去的。文理不通的,还真不多见。再说,那么多的太监被派到地方做监督,监督这个,监督那个,没两下子,怎么监督得来?即使东西厂,做特务,也得有文化,否则,很轻易就会吃人蒙了。

    各个朝代,包括宦官之祸特别严重的东汉,实际上都没有明朝的太监这样嚣张,在明熹宗时,魏忠贤居然成了九千岁,收了一大堆士大夫做干儿子干孙子,遍地的生祠。究其缘由,就是因为明朝实际上是太监政治,皇权由太监代理,一群太监代理。这样的太监政治,不可能没有一支有文化的太监队伍。否则,就是应付日常政务也应付不了,出坏,也成不了气候。

    当然,太监也是人,太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但那个制度既然把他们没有人性地割了,放在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再让他们文化程度高了,有时候,竟然成了坏事。一个狭隘的政治框架,放进没有人格的人,文化程度高,为害程度也高。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