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要叫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太监学校
    太监学校

    古代中国,无论任何朝代,都不缺学校。有官学,有私学。官学有太学,后来叫国子监,有府州县学,在唐朝,光京师的官学,就有好几个等级,贵族和官宦子弟按老子的品级,上不同的学校,如果想躐等上好学校,得走后门。而私学则更加繁盛,有社学,乡学,族学和家塾,还有介于公私之间的书院。但是,人们似乎从来没听说过专门给宦官办的学校。有之,始于明朝。

    明代的宦官,被称为太监。太监的学校,不是教太监们怎样做太监的,跟其他学校差不多,就是学文化。据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明朝的内宫,设有内书堂,就是太监的学校。学校自宣德年间始创,也就是说,自永乐皇帝之后,宫里就有了太监教育。学生是十岁上下的小太监,大约二、三百人。跟外面学校一样,进门先拜孔夫子。老师由词臣,也就是翰林们担任,教学期间,从北安门出入。老师不白教,太监们有束脩孝敬,每人备白蜡、手帕和龙掛香送给老师,私下里是否还有别的礼物,不得而知。教材则依照程度深浅,有《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孝经》、《四书》。几乎跟外面的学校学的一样。教学的时候,每日发给一大张印好的作业,上面有各种作业的形式,要学生断句,仿写,默写,填空。如果有志于学的,则可以给另外的书自读,范围相当广。显然,这样的学校,基本上跟外面的学校没什么区别,老师都是翰林,显系近水楼台之故,外面的学校即使国子监,也没有这样强的师资配备。

    唯一跟外面学校不一样的地方,是太监学校的规矩特别大,惩罚极严苛。学校由大太监做提督,另派六到八位年长的太监做学长,凡是学生作业做的不好,背书背不下来,或者犯了学规,忤逆了师长,轻则由学长用戒尺打手心,重则在圣人面前罚跪。再重则罚在圣人面前,直立屈膝,双手扳着双脚,一点弯都不能打,稍不规则,就一顿戒尺乱打。这样高难动作,要坚持一炷香的功夫。身体不济的,一套惩罚下来,要吐上半日。这样的严师教出来的学生,似乎八股文是不必做了,但须会作诗,乱了韵,错了平仄,都是不合格的。在宫里,这些太监学生很受礼遇,在宫里,学生们列队行走,各衙门的太监都得拱手避让,即使权倾朝野的司礼监的也不例外,就跟外面的人们礼遇学生一样。

    到了清朝,虽然大多数的制度,都承袭明制,但太监学校却一改旧观,不再派词臣做老师,不过派些笔帖式和书手这样的低级官员和吏员糊弄一下,教太监略识几个字也就算了,时间一长,太监学校也就不甚了了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