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春天,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时所作。在这里,他亲自耕作,对时令和天气很关注,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雨随夜而降、润泽万物的境况,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诗的意思是说:好雨知道下雨的时节,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它就降临了。随着春风,雨水在夜里悄悄地降落,无声无息地滋养大地万物。雨夜里,野外黑茫茫一片,只有江上渔船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的时候,看看这带着雨水的红艳花朵,整个锦官城都已繁花盛开。后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被人引申为“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他人”,成为千古名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是一种需要用韵的文体,具有篇幅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的特点。“陋室铭”也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进而对陋室内的人的品德进行歌颂。诗文的大意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有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我这儿虽然房子简陋,但是只要我品德好,就不会感到简陋。台阶上长着碧绿的青苔,青葱的草色眏入帘子。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不学无术的。闲暇时,还可以弹弹古琴,翻阅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也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就好比是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因为参与“永贞革新”得罪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按照刘禹锡的官位,他应该住比较宽敞一点的屋子;和州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人,看到刘禹锡是被贬谪来的,就把他安排到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对此并不在意,反而写了副很应景的对联贴在门上。知县见了十分恼火,又让刘禹锡移居别地,住房面积也减去一半。刘禹锡依然随遇而安,怡然自得地另题了副对联又贴上。知县知道了就更加恼怒,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居住。半年光景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激愤之余就举笔写了《陋室铭》,请人刻碑立在门外。
总理十分准确地阐释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促进亚洲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的诚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告诉我们,个人的价值高低不在于言语上的表现,而在于自身的内涵。相反,一个人如果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嘴巴说得天花乱坠,不仅会“虽令不从”,还会让人嗤之以鼻。
/gb/jingji/1045/2165058.html 2003年11月2日
《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作主旨演讲》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