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在回答印度记者的提问时说:“三千年前,印度有一部著名的典籍叫《奥义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把它演绎了一下: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永远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
“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永远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这段话出自印度古籍《奥义书》。《奥义书》是印度婆罗门教最神圣、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印度古文明哲学思想的巅峰。总理在这里引用《奥义书》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愿意与印度实现睦邻友好的强烈愿望,“永远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的呼声更是振聋发聩。和平是每个人都向往与追求的,我国古代不少诗词在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时,还着重表达了百姓对安定和平的渴望。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出自唐朝常建的《塞下曲》,全诗是: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常建是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及第,与王昌龄同榜。他的诗歌主要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情怀淡泊,但是对现实也常有所感慨和期望,这在其边塞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常建的《塞下曲》有四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中的“帝乡”指西汉国都长安;“乌孙”指的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是西汉时期西域诸国中的大邦;“天涯静处”指甘肃玉门关一带,泛指往年征战之地。全诗意思是说:乌孙的使臣带着玉帛之类的珍贵物品归顺汉朝,朝见了天子,在他们回去的途中还不断地回头看汉朝京城;乌孙朝汉归去后就不再称王称霸,而是对汉称臣。从此以后,曾经厮杀不断、连年征战的地方将不会再有战争,百姓们可以过上宁静平和的生活,战争的硝烟也消散成和平的日月光辉。《塞下曲》是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具有气势豪迈、慷慨激昂、恢宏大气的特点。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都用过“塞下曲”做题目写诗,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王昌龄、高适、卢纶等人。常建的这首《塞下曲》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独具特色。
杜甫的《春望》也是一首借写战争的残酷来表现对和平的渴望的诗。《春望》全文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