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追忆甜蜜时光(1)
文_闫荣霞
年龄渐长,口味渐变。以前与甜蜜几乎不共戴天,上世纪70年代,缺吃少穿,偶有一点儿槽子糕、薄脆(不是那种炸得又薄又脆的油饼,而是又薄又脆的大饼干)一类的点心,宁可把它们放得长了毛,发了霉,也绝不愿意吃一块,更钟情的是咸香可口的饭菜。而现在处处可见点心卖,不再奇货可居,居然对它发生空前的兴趣。不要说吃,就是读到写在纸上的“月饼、元宵、蓼花、麻叶”等字样,都会从心底泛上细细的温情,宛如好时光迤逦走来,好桃花遍地开。
此生也无福,过去的点心,有一大部分现在根本看不到,如油头粉面琼瑶鼻的古典美女,只能从文字里偶一领略。隋人的《食经》就记了好多的漂亮名字:花折鹅糕、紫龙糕、乾坤夹饼、千金碎香饼……到了大唐,不愧盛世,穿也好穿,吃也好吃,点心点心,不过就是点点心意而已,居然也吃得花样百出:水晶龙凤糕、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双拌方破饼、加味红酥、雕酥、小天酥……透着华丽晶莹,肥美有趣,像唐画中的贵族妇女,裙子系在腋窝里,拿一把小小的纨扇,八字宫眉捧鹅黄,一身的富贵气。
及至宋代,理学来了,女人的脚也不许迈出大门二门了,就连穿的衣裳都里三层外三层,不许露肉了。世风日渐谨慎,描述北宋都城汴京人文风情的《东京梦华录》,里面记载的点心也褪去华裳,本色相见:糍糕、麦糕、蒸糕、黄糕、髓糕、油蜜蒸饼、乳饼、胡饼、油饼、脂麻团子、炊饼——无非是蒸出来的,烤出来的,小麦面的,黄米面的。
到了南宋,“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人都像喝了一坛醉生梦死酒,家也忘了,国也忘了,偏安一隅就当自己已经定鼎天下,可以放心大胆吃喝玩乐了,所以在记述南宋社会风土人情的《梦粱录》和《武林旧事》里,民间糕点的名字都变得璀璨起来:镜面糕、牡丹糕、荷叶糕、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麦糕、雪糕、乳糕、蜜糕、豆糕、线糕、花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