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51.茶 禅(2/2)
    江浙在清幽中体味茶道,华南承继唐宋斗茶遗风,而蜀地享受茶的风气尤为壮观。到过蓉城便知;那里无处不茶肆,无人不喝茶,且不说茶馆,就连戏院、庙观、园林、宅第,大凡能够容纳众人的地方,毫无例外地辟有供几十人、几百人喝茶的场所。不分缙绅名流,市井布衣,来者都是茶客,一人一椅一杯,边喝茶,边阅报,或摆龙门阵,或欣赏川剧变脸,茶博士持长颈铜壶穿行茶桌之间,边续水边展示操壶技艺。川民泡在茶里,整日如此,整年如此,终生如此,得茶禅真髓,如同乐山大佛,背山随意而坐,便与天地山河结成一体。见识川人聚而喝茶的大场面,外地人徒生羡慕,不免感叹:“无愧天府之国,蜀人活得好安逸!”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志十德,把喝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又擢升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这一切,实在和茶性清醇分不开。时下,有些人撇了茶性,借茶的名分花样翻新,让苦丁茶、菊花茶、大麦茶、苦瓜茶、薄荷茶、竹叶茶、玫瑰茶、橄榄茶、花草茶、美容茶、减肥茶统统跻身茶林。我以为,内中名为茶实非茶的且不说它,单说在茶中富加佐品的,分明也背离了茶之真谛。例如三泡台,盖碗里固然有茶叶,更多的是红枣、冰糖、核桃仁、葡萄干、桂圆、枸杞、山楂之类,此茶似乎依附了道教阴阳五行学说,其配伍如中草药方剂般讲究君臣佐使,茶理径直奔了儒学的尊卑礼序,实与禅趣无涉。

    早年,我路过陇东,见一个老农烹茶于瓜田庵下,那景象仿佛一幅图画镌刻在脑海中,不曾因岁月老去而淡化。三块残砖便是茶灶,上面架着茶罐,柴火燎焰也燎烟,噗噗冒沫的罐子黢黑,小茶盅质地同样辨不出铜铁瓷陶。老人种的西瓜个大如斗,瓤沙汁甜。路人渴了,任摘,不上秤,随你放三五毛钱。即使没钱,瓜也管饱吃,只要把吐的瓜子儿留下。我走过的地方不算少,没有见过他这样卖瓜的。老汉咝溜溜抽着烟袋锅,淡淡解说:“谁出门背着井呢?五黄六月,还能眼睁睁看着渴死人不成?”我心里顿生敬意,端详沧桑瓜农,猜想他独自在村口煎茶种瓜,定然比村民见过更多南来北往的行客,大概他年年如此侠义地贱卖甚至白送西瓜,也许还施舍自己并不宽余的衣食给落难人。我推想他父亲,父亲的父亲,都是这么熬茶,这么处世。老汉的茶末顶便宜,煮的却浓酽苦涩,是黎民百姓艰苦生活和善良性格再形象不过的写照。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做“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受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说进入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北国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的得味者。只不过他们各自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套一句佛家偈语说话,便是:“茶禅只在各人茶杯中。”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