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夜话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讲 生处转熟 熟处转生(2)
    第二十讲生处转熟熟处转生(2)

    具体讲到观呼吸,呼吸的入、住、出,是很微细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呼吸在何处?如果说能听到呼吸的声音,或者能感觉到呼吸就像一口口水可以咽下去,咽到了哪个地方可以知道,那不是功夫。如果那样做功夫,一定会出毛病。因为观呼吸的功夫是很微细的。在调息的过程中,就不能让呼吸有声音,不能让呼吸很粗,不能让呼吸很明显。

    调息调到恰到好处,调到息相出现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绵绵密密,若有若无”,是这个状态。绵密者,不间断;若有若无,就是呼吸到了很细微的程度。如果不是很注意地去体会,呼吸就好像没有了。好像是有,又好像没有。要调到那种程度,才是呼吸的最佳状态,才是息相出现的状态。息有四相:风、喘、气、息。要记住这些基本的要领。呼吸处在风的状态不行,呼吸处在喘的状态不行,呼吸处在气的状态还是不行,一定要调到息的状态。

    息的状态就是刚才讲的“绵绵密密,若有若无”。好像平静时的脉搏一样,跳动得很微弱,但是很健康。息相出现的时候,才能真正达到神清气爽,神智清明,气息流畅。爽就是流畅,一点障碍都没有,一点结滞都没有,一点声音都没有。那就是息相出现的状态。我们现在数息或者随息,并不等于息相就出现了,而是要经过数息、随息的过程,长期地调,息相才能出现。所以千万不能着急。一着急,息就粗了,息就有结滞,息就有声音,息就变成不调了。

    本来禅堂都是讲参话头,不直接讲调息。因为这一堂人,出家众是少数,在家众是多数,而且作为在家人,各人所修的法门各不相同,只能讲到一般的要求。能够在一个七、两个七,乃至五个七期间,在原有功夫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两步,那就是功德无量了。如果非要改变各自原先所用的功夫,让大家都来参话头,结果话头还没上路就离开寺院了,回到了家里,功夫也就荒废了。话头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来参,不容易有效。话头还没有上路,就在动中修,就在日常生活中修,也不容易。所以还是希望各人根据自己所做的功夫,在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乃至三十五天中,加强努力,使功夫有所进步,使做功夫的力度有所加强,心态安静,烦恼淡化,心地清明,为动中修夯实基础。现在的禅七,基本上只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过去,七八十年以前,打禅七还有那种气氛,全是出家人在一堂。当然现在也还有个别寺院,打禅七不许居士们参加,只有出家众在一起共修。如果是那样,从指导禅修的人来说,他就可以抱住一个题目,天天就只在话头上来提醒大家,启发大家。可以真正做到一堂人都在一个共同的功夫上开发心地。像我们这样的禅七,很难做到那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