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救赎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谁都不会一辈子是穷人(2)
    谁都不会一辈子是穷人(2)

    1828年,14岁的爱尔兰移民梅隆读到了富兰克林的畅销著作《自传》,后来他将这描述为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曾经比我还要穷的富兰克林凭借勤奋和节俭成为了一个博学而智慧的人,并拥有了大量财富和很高的声望,”梅隆在一份回忆录中写道。年轻的梅隆在《自传》的激励下离开了家庭农场,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和法官,后来建立了如今匹兹堡梅隆银行的前身。在这家银行的门口,他立了一尊富兰克林的雕像。

    就连卡尔·马克思也承认美国是一片蕴含着无限机遇的土地,并将此解释为美国缺乏等级观念的原因所在。

    靠自我奋斗取得成功的产业家安德鲁·卡耐基1890年在《纽约论坛报》上撰文列出了“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些最初当过职员和学徒的人们都曾在最严厉但也最有效的“学校”──贫穷中得到了磨炼。

    历史告诉我们,20世纪美国土地上普遍信奉的这个理念并非只是神话。“无需别人告诉你,你就有亲身经历,如果你没有,你的邻居中也会有人有此经历,”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史学家约瑟夫·菲瑞表示。他仔细梳理了美国和英国1850—1920年间本国出生的父子职业等人口统计资料,结果显示,总的来说,在美国19世纪末期,无一技之长的人的子女有80%以上后来进入了收入较高、地位也较高的行业,但在英国这个比阑到60%。

    菲瑞表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年轻一代能做大多数英国人无法做的事情:从乡镇迁徙到繁华的大都市,然后迅速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例如,1850年,当时14岁的詹姆斯·罗伯茨住在纽约西部一个名叫凯瑟琳的小村庄中,父亲是一个按日计酬的工人。人口资料显示,30年后,罗伯茨成了一个簿记员,地位提高了许多,目前他与妻子和4个孩子住在纽约市第三大道2257号。

    “1910年以后到大萧条之间,美国经济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菲瑞教授表示。他说,21世纪美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变动不那么频繁了,与英国的情形开始接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地区间经济变得越来越相似。因此,要想通过单纯的迁徙来实现经济地位的大跃升开始变得困难。

    数据的缺乏使得我们难以说明21世纪美国社会阶层之间变动性出现的变化。21世纪大部分时期的个人统计纪录目前尚未公开。

    不管事实如何,在21世纪,富兰克林成长史所激发的美国社会流动性极强的观点仍在继续得到认同。二战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最初移民的儿孙们成就卓著。在大多数美国人眼中,毫无疑问他们的孩子将进入更高的阶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