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翰林院官杨士聪的书信中言,在清占领北京后,很多官绅浮海南归,“泛海诸臣,漂没者七十余艘”,一次就沉没载有南归官吏的船只七十多艘,可见南归的官员之多。这样的情况不断出现,以至于到甲申(1644年)七月,清吏部左侍郎沈惟炳颇为忧虑地上疏道:“大清入来……京官南去不返,似怀避地之心;高人决志林藏,似多避世之举。见在列署落落晨星,何以集事而襄泰运哉……急行征聘,先收人望……此兴朝第一急务也。”
清入主北京后,原来大明官员们“见在列署落落晨星”的状况,与当初大顺入主北京时争先求用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人心向背。
另外,在政治上因为明自建国后一直就有南、北两套政府班子,因此北京虽破,但在南京的六部却纹丝未动,所以直接就接管了北京六部的职权,且不要说还有弘光皇帝在彼。而在地域上,清也只有在北京及附近很小的一块区域内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再看物资上,甲申五月,清兵部右侍郎金之俊上疏说,“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自闯乱后,南粟不达京师,以致北地之米价日腾”,其实不单是粮食,其他如布匹等物资的生产中心也一样在江南,所以只要南方一掐漕运,北方的衣食马上就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但南明却从来没有试图真正掐断运河这一至关重要的补给线。
而在文化和思想上又诚如顾炎武所言,“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以明遗臣、百姓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和对清的排斥,与在政治、军事上是一样的明显。在这些方面,清不要说和南明比,即使和大顺比,也是明显地处在劣势地位的。
与这样的局面相对应的结果是,在清入关、大顺败出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决策集团因此一直没有下定占领全中国的决心。甚至说过分一点,他们是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思想,根本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劣势。
多尔衮刚入北京时曾推行剃发,据当时正在北京的张怡在《謏闻续笔》中记载:
剃发令下,有言其不便者曰:“南人剃发,不得归。远近闻风惊畏,非一统之策也。”九王(即多尔衮)曰:“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