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崇祯的南迁之议(2)
    崇祯的南迁之议(2)

    一旦崇祯南迁,入关的清军首先就要和李自成的大顺军战上一场,无论什么结果,北方都是明、清、顺三方混战之局。而若是李闯敢和清军合流,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只怕大明天下无几人能容下他,即便是他部下,怕也是无几人会附和。而清军之入关,起初最大的野心也就是占了北京,消除明朝对其生存的威胁。这个问题,以前曾在拙著《史说新语》中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一节中谈过,今且略做修改移于此处。

    甲申1644年山海关事变,李自成大顺军经井陉退入山西,潼关之战战败,乙酉1645年正月十三日,经陕西蓝田、商洛入河南。1645年正月下旬到三月下旬,李自成率大顺军的北方主力十三万众集结于河南省西南地区;大将白旺统率守卫“襄京”的南方主力的七万重兵,驻襄阳、承天、德安、荆州一带;西线入川的张献忠部有近二十万众;南明史可法督师的四镇兵力三十万,据守在河南李自成主力背后的江淮防线,与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二十万军首尾相连,水军以及云、贵、两广、闽等处驻军兵力尚未计算。

    以此一年计,仅山、陕、川、荆、襄、河南、江淮这个大弧形战线的一、二线兵力,就有李自成不下二十万的大顺军,张献忠的二十万人,南明部队五十万,合并九十余万人,东南沿海一带尚有水军,实有过百万之众,绝非声张之言。

    而入关征战的清军八旗主力满打满算,也不过约十三万,即使加上与吴三桂带领入关的部分宁远军合并计算,至多仅与李自成之一部相当而已,最多再算上他们两部留守关外的兵力,亦不及由史可法督师的四镇兵力。而占领的地区也仅限于京畿地区及山、陕一部,且除京畿之外,清完全无多余兵力建立地方统治机构。八旗骑兵主力和宁远铁骑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在数量上和战略上明显都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另外,一直以来的传统意见都认为,明朝的官绅地主阶级和大顺政权始终处于势不两立的对立地位,而清和明朝的官绅地主阶级是在同一战线上的,所以大顺最后被剿灭,明也沦亡,事实上这是极为错误和偏颇的。这样的提法,完全忽略了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地主官绅们对改朝换代以及异族入主这两个事件所持的不一样态度。普通官吏、地主对清、南明、大顺的态度,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实际情况是,局面对南明和大顺都很有利,倒是对清是最不利的。

    鼎鼎有名的大明遗老顾炎武云:“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这一观点,可以说在当时是极具代表意义的。大顺入主是“易姓改号”,而清由于种族和意识形态的不一样,一旦入主则就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了。

    在大顺败退,清兵占领北京后,大多汉族官绅却出于民族隔阂和文化思想上固有的优越,不愿出仕清朝,纷纷南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