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崇祯的南迁之议(1)
    崇祯的南迁之议(1)

    甲申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崇祯一大早去皇极殿接受朝臣们的元旦朝贺,这年比之去年还不如,干脆连一个大臣也没来。

    就记载看,崇祯十六、十七年的这两次失朝,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在平安时期(相对流亡政府而言的平安)仅有的两次,可称得上史无前例。

    而更稀奇的又莫过于以崇祯如此刚烈的脾气,居然在事后没有惩处任何人,可称一怪。

    不过崇祯没拿这个乱朝纲失体面的事情做文章出气,多少还是有因可循的。十六年是因为有周延儒化解,十七年应该是此前各地坏消息不断,譬如西安陷落等等,他也许压根儿没心思和大臣们在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较劲。而更大的可能是,我觉得他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和大臣们翻脸,因为他马上就将有求于他们。

    说“求”也许有点不妥当,确切地说,崇祯是想让大臣们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就在朝贺完后没几天,崇祯找来了左中允李明睿,还有左都御史李邦华、原九江总督吕大器,在德政殿密谈。

    李明睿,江西人,是江南才子吴伟业、也就是《圆圆曲》的作者吴梅村的好友,由吕大器举荐。

    崇祯找他们来,是因为李明睿提了个议案,让他很是心动。这个议案建议崇祯把北京朝廷迁往南京,这就是明季乃至后世都一直在议论纷纷的“南迁之议”。

    《明史》对此事记载散见于各处,但没有记载详细日期。而《明季北略》说是在正月初三日,不过记载此事最详细的,当是邹猗的《明季遗闻》。邹猗是吴梅村的学生,吴梅村则和李明睿相交莫逆,故得之较详。另戴笠的《怀陵流寇始终录》、钱俜的《甲申传信录》、文秉的《烈皇小识》也均有记载,各书虽详略有别,然内容大同小异,因此比较容易藉此勾勒出此事的大致面貌和过程。

    当时北方连年天灾,西北战事频频失利,加之京师一带瘟疫不断,而朝廷能征惯战的大帅如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均已丧失殆尽,李自成占据秦中,兵势直指北京。因此李明睿以为无论与李自成的角力胜负如何,大明朝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明季北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