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二日,他呈上了一道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奏折:《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在此疏中,他把农民军视为当前的心腹大患,他这样说道:
京师元首也,宣、蓟诸边肩臂也,黄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以故臣言安内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后足兵,必保民斯能荡寇,此实今日证治之切,根本之图。非敢缓言攘外也,求攘外之至急,不得不先安内耳。
崇祯对他的这一战略提议极为赞同,一改此前明廷重边患轻内忧的思路,开始把主要精力和相当部分边兵战力投入到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事上。自此,明军的战略重心由关外转向大明腹地,打击的重点对象由关外八旗军改为关内的农民军。
杨嗣昌针对当时农民军活动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
首先他将陕西、河南、凤阳、湖广这四处农民军主要活动地区划为“四正”,命令此四地方军政长官以剿杀为主,防守为辅;而以此“四正”周边的山西、延绥、山东、应天、江西、四川等六地为“六隅”,专以拦截为主,阻止农民军进入其辖区,在时机有利时也可按部署参加围剿行动。
在这个计划启动后,湖广地区的左良玉所部首先于八月在南阳大败张献忠。十月,杨嗣昌在崇祯面前,给自己立下了一份三个月时间剿灭农民军的军令状,试图一举了却这个“十年不结之局”。他在《请旨责成剿贼第一事疏》中道:
今则网张十面,刻值千金,断断不容蹉过矣。臣计边兵到齐,整整在十二月,正月、二月为杀贼之期……下三个月苦死功夫,了十年不结之局。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张献忠在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于谷城接受招降。
随后罗汝才、马进忠、惠登相、王光恩等部在明军的沉重打击下也相继投降。而李自成则在连续战败后,仅余极少亲随,不得不转入山中潜伏,以躲避明军的绞杀。
至此,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农民军活动,一时间基本被肃清或者压制,杨嗣昌所立之三月“了十年不了之局”军令状,可以说大体上已经顺利完成。从此崇祯对他非常信任,并且极其重视。据计六奇所撰的《明季北略》载,在杨嗣昌死后,崇祯曾感叹道:“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崇祯这话虽然不免偏颇,但却很可以说明杨嗣昌并不只会纸上谈兵,而是确实具备了相当军事和政治能力的。
不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大明朝的老对手——关外清军,却于青口山和墙子岭两处破关而入,开始了崇祯朝的清军第四次入关战役。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