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清军破关和明军抗清将帅之死(11)
    清军破关和明军抗清将帅之死(11)

    所以崇祯在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先否认自己有这个意思,推说只是外廷有这个建议,随即便叫卢象升出去和杨嗣昌、高起潜商议军情,再也不和他说什么了。而此后崇祯一直对杨嗣昌、高起潜等人陷卢象升于绝境不予理会,并且在卢督师战死后也一直拖着不予优恤的原因,以我的小人之心揣测,只怕就是因为卢象升这话戳到了崇祯的痛处,且迫使他无法实施自己的战略和政治决策,是以他想教训教训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

    议和之事既然败露,那么卢象升、杨嗣昌、高起潜三人商量的结果,当然就只有和清军一战了。根据当时明军获得的情报,清军此次南下是分三路而来,所以卢象升打算先据守保定,然后诸将分路出击,在庆都会合后与清军展开决战。只是诸多事情却为一心想议和的杨嗣昌、高起潜两人所掣肘,最后的结果,仅宣、大、山西三总兵归卢象升统率,而关宁铁骑和其他部队则属高起潜指挥。

    这么一来,卢象升名为总督天下援兵,实际手下还不到二万人。等后来新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赶到昌平,卢象升只好再次分出部分兵马去,这样一来,他的部队就更少了。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父亲杨鹤,是陕西总督。这里要说一下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先生(fredreic e.an,jr.)在其《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中的一个小错误,他在书中说,“杨嗣昌,即1619年在辽东遭到惨败的杨镐之子”,这是个明显的错误。

    《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的《杨镐列传》道:

    杨镐,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御史杨鹤疏劾之,不报。无何,开原、铁岭又相继失。言官交章劾镐,逮下诏狱,论死。崇祯二年伏法。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的《杨鹤列传》则曰:

    杨鹤,字修龄,武陵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杨镐四路师败,鹤荐熊廷弼、张鹤鸣、李长庚、薛国用、袁应泰……将假他事逐之,乃引疾去……七年秋,子嗣昌擢宣大山西总督,疏辞,言:“臣父鹤以总督蒙谴已三年,臣何心复居此职。”

    据此可见杨镐、杨鹤两人事颇明,杨鹤是杨嗣昌的父亲,且杨镐、杨鹤在政治和权利斗争中还是死对头,魏斐德先生在这里把两个人给搞混了。

    杨嗣昌此人,应该说是具有相当的军事、政治才干的。

    在任上他曾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法,于崇祯十年到十一年期间成功地压制了各地农民军,致使全国的农民军活动进入了惨淡的低潮期。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后,面对关内农民军和关外清军这两大内忧外患,提出了“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方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