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元明(24)(2/2)
    嘉靖年间,京师有个叫张福的人到东厂告状,诉里人张柱将他母亲杀了。东厂不经办一般民事案件,转交刑部。刑部很快定了张柱的杀人罪。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到刑部大堂哭诉,说母亲不是张柱所杀,而是张福自己杀死的。其邻居亦证明张福是杀人犯。

    案子告到明世宗那里,明世宗让朗中魏应召复审。魏应召经过仔细查讯证人证词,觉得事实很清楚,便将张柱放了,而判张福为杀人罪。

    不料,东厂向明世宗告状,说法司轻意改判放了张柱。明世宗发怒,把魏应召下到诏狱里,而让右都御史熊浃再审这件案子。

    熊浃仔细阅读了案卷,又查询了证人证词,觉得事实的确很清楚,魏应召改判是正确的,并没有错。于是便将复审的结果上报明世宗。

    明世宗愈加发怒,当下草去了熊浃的官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认为熊浃不过是按照事实真相得出了结论,一点错误也没有,便在明世宗面前为熊浃辩护。明世宗大怒,将陆粲、刘希简也下到诏狱治罪,同时令侍郎许讃再审这件案子。

    许讃接手这件案子后,觉得很奇怪,这样一件事实清楚的案子,皇帝为何要侍臣一而再,再而三的复审?待他调查了案子的背景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张柱是姓夏的富户家里的仆人。而夏家正是明武宗孝静皇后的娘家,当时,明世宗对明孝宗、明武宗的后家十分忌恨,所以,一听夏家的仆人犯法,立即起了杀心。东厂、刑部是知道这层缘由的,所以,很快就判了张柱死罪。不料,这是件冤案,魏应召、熊浃、陆粲、刘希简等人不知道背景,还以事实为准绳,要改判张福死罪,这当然就得罪了明世宗。

    许讃弄清了案件背景后,便将张柱论为死罪,还将作证的邻人判为充军,张福的姐姐杖一百了事。冤狱铸成,许讃才没有得罪明世宗。

    (取材自《明史·熊浃》)

    71.詹仰庇的变化

    隆庆初年,明穆宗朱载垕(1566-1572)诏令户部到全国各地去购买宝珠。尚书马森、给事中魏时亮、御史贺一桂等人相继进谏,认为购宝珠不妥,明穆宗不听。

    于是御史詹仰庇上了一疏,措词十分激烈,疏言道:“商代仲虺戒成汤不要近声色,周代召公戒武王不要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成汤、武王能听从劝告,所以圣德传千年。陛下辅臣的话不听,光听那些诱惑你的小人的话,有碍圣德,侈心一生,便一发不可收。况且宝石珠玑本都藏于宫家,你愈要得急,他出的价愈高,为什么以有用的财力,消耗在那些无用的东西上?现在两广需军饷,你却不拨给,这不是轻重倒置吗?”明穆宗不加理会,照样派人四出购宝珠。

    明穆宗沉缅声色,陈皇后去劝他。他不仅不听,反而把皇后打入别宫。这件事,朝廷内外都十分忧虑,但谁也不敢说。詹仰庇入朝,遇见太医从别宫出来,便询问陈皇后的病情,知道陈皇后病得很厉害,便又给明穆宗上了一疏。疏言道:“陈皇后是先帝慎择的,是宗庙社稷的内主,近闻皇后移居别官,已近一载,抑忧成疾,陛下连看都不去看她,十分有碍圣德。臣要尽人臣之义,知而不言,当死;言而触讳,亦当死。臣今日不惜死,愿陛下采听臣言,立复皇后中宫,时加慰问,臣虽死贤于生。”

    詹仰庇自知这次要冒犯皇帝了,其他御史也都十分担忧。不料,明穆宗只在詹仰庇的疏本上批了这样一段话:“皇后没有生育且有病,移居别宫只是让她能安心养病。你怎么知道官里的事的?不要随便乱说。”旨下,朝廷内外知道陈皇后只是在养病,且皇帝也没有怪罪詹仰庇,都惊喜过望,詹仰庐也很高兴。

    不久,詹仰庇巡视十库,又给明穆宗上了一疏。疏言道;“内官负责每年的租税,收入了很多,支出却都没有记载,京城内外园廛场地的岁课,本应都缴入国库,现在都被内官借陛下的名义渔猎掉了。这个制度要改革,出入多寡都要记载,以防贪污。再照人主奢俭,关系到四方安危。陛下前取户部银子,说是用备缓急。据本监知道,这些钱是用来筑鳌山、修宫苑、制鞦韆、造龙风舰、治金柜玉盘了。望陛下深省,那些以玩好逢迎的人,应治他们的罪。”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