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元明(17)
    元明(17)

    侯太到了乐安,朱高煦见使不拜,反而大声地对侯太说:“我哪里对不起朝廷!当年靖难之战,要不是我出大力,燕国能不能生存还不知道呢!等到夺了天下,反而把我贬到乐安这小地方来。你侯太去看看我的将士,多么英武神勇,难道不能夺天下吗?速去报告,缚奸臣来,然后再慢慢谈我的条件。”

    侯太十分惧怕,回到京城。明宣宗问朱高煦有什么说的,侯太谎报朱高煦没有说什么。明宣宗召锦衣官来问,锦衣官把朱高煦的话如实说了。明宣宗生气地对侯太说:“等事情完了后再同你算帐。”

    明宣宗把大臣们召来商议对策。英国公张辅认为只要带两万兵士去乐安,足可以平息谋反。大学士杨荣和夏原吉都认为硬打不妥。于是明宣宗决定亲自带兵前去。

    明宣宗率大营五军将士亲征乐安,半路上,曾问侍臣:“你们试想朱高煦会有什么计策来对付我?”有的说:“乐安城小,他必定先攻夺济南为巢窟。”有的说:“他向来不肯离南京,今必引兵退到南京去居守。”明宣宗笑道:“你们说的都不对。济南虽近,不容易攻,且听说大军将到,也来不及攻。朱高煦的军士大多家在乐安,也不肯弃乐安到南京去。朱高煦嘴上很凶,内心虚怯,他今天是轻视我年少新立,又肯定我不能亲征,才想侥幸成事的。一听说我亲征,早已胆落,我们到乐安,必可擒他。”

    果然,朱高煦闻知明宣宗亲征,很害怕,赶紧将部队缩回乐安城。明宣宗到达乐安城下,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团团将城围住。先派人送一封信进去,信上说:“人言王反,朕初不信。今朕兴师问罪,不得已也。朕嗣位以来,事以叔父,礼不少亏,为何要反呢?今六师压境,王能悔过,朕只擒献计策的人,与王恩礼如初。王之转祸为福,一反掌间耳!望思之。”朱高煦接信,没有动静。诸将请即攻城,明宣宗不许。再写一封信,令兵士系在箭上射入城中,信中说:“前信所说已很明白,这是最后一封信,望再思。”同时又命兵士将写有“反戈一击有功”之类的字条系在箭上射入城中。

    于是,乐安城里便大乱起来。朱高煦狼狈失据,赶紧秘密派人送信给明宣宗,请求“稍宽限,今晚与妻子别,明天一早出城归罪。”明宣宗答应了。是夜,朱高煦将积年所造兵器与谋议交往的文书统统烧掉。第二日果然出城投降。诸臣建议明宣宗大义灭亲,明宣宗不听,只逮捕了倡谋的少数几人,其他胁从者一概不究,带着朱高煦父子回到京城。

    朱高煦被软禁在特意建造的逍遥城里,饮食衣服的待遇如同当藩王时一样,只是没有自由。

    有一天,明宣宗去看朱高煦,朱高煦默默地一句话也不说。明宣宗在朱高煦面前站了好久。突然,朱高煦伸一足将明宣宗勾倒在地。明宣宗大怒,命力士将铜缸罩在朱高煦身上。铜缸重三百斤,朱高煦顶缸而起,武士们竭力压住。于是运来大量木炭堆在缸上,点燃木炭。不一会火旺铜镕,朱高煦被活活烧死了。

    (取材自《明史·诸王三》、《明史纪事本来·高煦之叛》)

    54.两宫一视同仁

    宣德初年的一天,明宣宗将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内阁大臣召来,对他们说:“我已三十岁,尚未有子,现在幸好贵妃生子,母从子贵,历来都有规矩。但中宫皇后应该如何处置,望诸大臣出个主意。”同时举了中宫胡皇后的几件过失。

    杨荣道:“陛下举出的几件过失,作为废胡皇后的理由,已经足够了。”明宣宗问道:“废后的事有没有先例?”蹇义答道:“宋仁宗曾经将郭后降为仙妃。”明宣宗间张辅、夏原吉、杨士奇:“你们为什么不说话?”杨士奇道:“臣于帝后,如同子事父母。今中宫是母,群臣是子,子岂可议论废母的事!”明宣宗又问张辅、夏原吉二人的意见。二人模棱两可地答道:“这是一件大事,容臣详细商议后再奏报陛下吧。”

    明宣宗见诸大臣对自己欲废胡皇后的意见不太统一,便换了一个话题道:“此举会不会招来朝廷上下的议论?”蹇义道:“废后的事,自古就有,有什么好议论的!”杨士奇不同意他的看法,说道:“宋仁宗废郭皇后,孔道辅、范仲淹率十数人入谅被黜,至今史册的记载都是贬宋仁宗的,怎能说不会议论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