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12)
于是,明太祖便要中书省制定规章,规定今后的奏章,在陈述得失上要言简意赅,不要动辄上万言书。同时将茹太素的奏章中可行的四件事摘出,亲自写了个序言,颁布于世。
茹太素仍旧经常上奏言,语句常常很激烈,明太袒因为他奏言中说得有道理,所以对激烈之语也不太在意了。有一天,明太祖在便殿设宴,茹太素也参加了。明太祖赐了一杯酒给太素,随口诵了一句:“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意思是说:“今天可以同你一起喝酒,他日你若是得罪了我,仍然是可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茹太素向明太祖叩了个头,续韵答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意思是说:“我所说的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并没有考虑陛下听了高兴不高兴。”
明太祖听了,心里隐隐有点不高兴。不久,茹太素因为批评吏部尚书詹徽而下狱,后来竟被杀了头。
(取材自《明史·茹太素》、《明史·宋濂》)
39.强谏不如巧骗
明太祖建国伊始,严刑峻法,有违法者格杀勿论。然而杀戒一开,便一发而不可收。凡忠贞之臣劝明太祖实行宽柔方针的,都频频得罪,臣僚都惶惶然。
洪武八年,明太祖到新竣工的风阳宫殿去视察。刚在殿中坐下,忽然见到殿脊上有许多持兵器的人。明太祖大惊失色,忙问太师李善长:“这是些什么人?是不是来刺杀我的?”李善长开始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忙问身旁的工部尚书薛祥,知道事情原委后,便对明太祖奏道:“陛下不要惊慌,这些持兵器的人不是刺客,都是些造宫殿的工匠。宫殿刚造好,工匠们持着兵器在进行厌镇仪式。陛下是临时决定来的,工匠们来不及回避。”明太祖惊慌未定,大声道:“不!他们肯定是刺客,全部给我拿下,全部杀了!”工部尚书薛祥上前奏道:“陛下,他们的确都是些工匠,决不是来谋害陛下的。”明太祖吼道:“就算是工匠,也全部给我拿下,全部杀了!”
薛祥见强谏不能奏效,便道:“此事交给臣吧,臣一定把这些工匠都杀了!”明太祖见薛祥这样说了还不放心,道:“杀了以后把这些刺客的名单呈报给我,我要核查!”
明太祖走后,薛祥便整理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其中几百名铁石匠,薛祥注明他们没有参加厌镇仪式,所以不予处理。又开列了几百名著名工匠,薛祥又注明他们那天不在上工,所以也不予处理。余下的几百名工匠,其中有些早已死去,有些根本是临时虚拟出来的名字。名单呈报给明太祖,明太祖此时气已消了大半,未加详审,便让薛祥按名单处理。这样,千余名工匠的性命就被薛祥保了下来。
又有一次,营建谨身殿,规划部门在上报给明太祖的计划书上,错将中匠列为上匠。明太袒一见便大怒起来,说是欺骗圣上,应该将编制计划的人斩首。工部尚书薛祥在旁争辩道:“奏对不实,就杀头,恐怕与大明的法律不合。”明太祖道:“不杀?那就用腐刑,看他今后还敢欺骗我么?”薛祥在旁慢慢地说道:“腐刑,就变了废人,不如打一顿让他改正,我看他是再也不敢欺骗陛下了!”明太祖见薛祥这样说,才不再坚持了。
薛祥后来为丞相胡惟庸忌恨,胡惟庸以营建扰民的罪名上奏明太祖,明太祖便将薛祥贬为嘉兴知府。胡惟庸谋反被诛后,薛祥被复召为工部尚书。明太祖以为薛祥一定满腹牢骚,便问道:“奸臣害你,你为什么不说?”薛祥只答了一句:“臣不知也。”
(取材自《明史·薛祥》)
40.国家需要实干家
洪武六年二月,明太祖下了一道批示给中书省的官员,批示说:“开设科举,目的是征求天下的贤才,以资任用。然而现在科举取人,光以文词做得好坏为标准,试用以后,多数人根本不会治理国家。我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实在不合我的心意。暂取消科举,有关部门察举贤才,要以识时务为标准,不能以文词为标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