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元明(9)
    元明(9)

    洪武元年,明太祖对他的臣僚们说:“我读史书,知道汉、唐末世都有宦官的祸乱,常为之惋叹。《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宦官在宫里,只可使之洒扫,做些杂务,岂可让他们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是宦官的罪过,但也是人主宠爱他们的结果。若是宦官不得典兵预政,他们想祸乱也祸乱不成。”于是,明太祖便命人置一座三尺高的铁碑,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八个字,将铁碑放在宫门内。

    防范宦官干预政事,明太祖几乎是到了年年讲,月月讲的地步。洪武二年,明太祖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并对吏部说:“我读过《周礼》,那时宫中太监不过百人,后世竟到了数千,人多容易出事。现在虽然恢复不到周代那样少的数目,但也要防微杜渐。古时候,太监的职责不过是负责宫中的衣食起居,我今天也只让他们做这些事,所以核定官制时,人数不可过多。”明太祖还对侍臣说:“想从太监中找有用的人,一百个里找不出一二人来。如果用这些人为耳目,耳目就会闭塞,用为心腹,就会坏大事。只能使他们畏法,不可使他们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

    洪武三年,明太祖命吏部定内监的官制品秩,官阶由五品以下到从七品。明太祖对侍臣说:“古之宦竖,不过司晨昏、供使令而已。自汉代邓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见公卿,乃以宦寺为常侍、小黄门来勾通政务。自此以来,才有宦官权力大于人主的事。我对此防得极严,有犯法者必斥去之。”

    有一次,有个在内廷供奉多年的内侍,同人从容地谈论国家大事。此事传到明太祖耳朵里,明太祖当日便遣发这个内侍还乡,并下令:终身不得让他进宫。为这件事,明太祖还专门在朝廷上对群臣说:“阎寺之人,在左右久,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时间久了,假威窃权,势遂至于不可抑止。我所以立法,寺人不许预政事。今天赶他走,是为了防范将来电。”

    明太祖严治宦官确有成效,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朝,宦官都属检束,没有弄权的。到了明英宗朝,宦官王振骄横不法,干脆连官内的那座太祖铸的铁碑也搬去了。后来更有明武宗朝的刘瑾,明武宗干脆把朝政大权全交给宦官刘瑾,刘瑾俨然成为一个不戴皇冠的皇帝。至于到了明熹宗朝的魏忠贤乱政,有明一代气数差不多尽了。明太祖治宦严厉,史所称道,但明代宦官为祸超过汉唐,难道这是天命么?

    (取材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31.明太祖讳僧

    濠州人郭德成,聪明机警,但生平好酒。与兄长郭兴、郭英武随明太祖朱元璋濠州举兵,长期征战。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武被封为武定侯。而郭德成只是个骁骑舍人。

    郭德成的妹妹成了明太祖的妃子,被封为宁妃。明太祖因为宠爱宁妃,于是便想提拔郭德成,而郭德成深知宦海险恶,竟当面谢辞不就。明太祖很不高兴,顿时阴下脸来。郭德成见苗头不对,赶紧磕头谢道:“臣好吃酒,常常醉醺醺的不能做事,陛下若封臣一个大官,位高禄重,必要负责任,一旦事做不好,便有死罪。人生只求适意,但能多有点钱,能饮到美酒足矣,其余的臣并不奢望什么了。”

    一席话,说得明太祖高兴起来,便赐了一百坛好酒和一些金子给郭德成。以后还常邀郭德成在皇宫后苑喝酒。

    有一次,郭德成在后苑喝醉了酒,匍匐在地上,脱掉冠带露出乱莲蓬的头发向明太祖谢恩。明太祖笑道:“醉风汉,头发乱莲蓬的,不是酒吃得太多了吧?”郭德成仰起头答道:“这乱莲蓬的头发,臣十分讨厌它,不如剃成光头才快活呢!”明太祖一听这话,马上阴下脸来,一句话不说,默默地走开了。

    郭德成不一会儿醒来,忆起刚才的情景,大大地恐惧起来。原来,明太祖在举兵前,曾在凤阳皇觉寺当过和尚,当了皇帝以后,对自己出身低微是十分忌讳的。郭德成想,刚才说要把自己的头发剃光,这岂不是讽刺皇帝当过和尚吗?他担心明太祖会治他的罪,于是便佯装,真的去剃了头发,穿起僧衣,见人便唱佛不已。

    明太祖后来对宁妃说:“开始我还以为你兄长是嘲讽我当过和尚呢,原来他是真要做和尚,真是个风汉子!”

    后来,宰相胡惟庸谋反被诛,株连很多人被杀。郭德成的长兄郭兴,人死了还被革除爵号,而郭德成竟因佯醉佯风,未被株连而保住了性命。

    (取材自《明史·郭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