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元明(9)(2/2)

    32.“刑不上大夫”

    明太祖初当皇帝的时候,曾同侍臣们讨论大臣有了过失应该怎样对待的问题。太史令刘基说:“古时候,公卿若是犯了法,便端一个盘子,盘子里放一把短剑,让这个公卿去自杀。但决不会去侮辱这个公卿,这是所谓大臣的身体不可轻侮。”

    侍读学士詹同拿出《大戴礼》和汉文帝时贾谊的奏疏递给明太祖,说:“古时候,刑不上大夫,这是让大臣们知道廉耻,只有这样,君臣的思礼才两头都顾到。”明太祖很赞同刘基和詹同的说法。

    洪武六年,工部尚书王肃犯了错误该笞刑。明太祖道:“六卿贵重,不应该以小过失就使用笞刑,这种侮辱大臣的办法不好。”于是便用扣除月俸的办法以示惩罚。后来,群臣有犯过失的,多以扣月俸为处分。

    然而,明太祖毕竟是皇帝,他的话本身就是法律,是他自己后来违反了这个“刑不上大夫”的戒律。

    有个叫朱亮祖的人,原是元朝封的一个元帅。在一次战役中被明太祖俘获,便归顺了明太祖。以后转战南北,立下了很多军功,洪武三年被封为永加侯。朱亮祖打起仗来勇猛悍强,但他是个不读书的粗人,封侯以后,便只知道享受,且在自己的封地里横行不法起来。番禺知县告朱亮祖横行不法事,朱亮祖反诬知县是造谣,结果知县被杀。不久,明太祖又听到别人议论朱亮祖的不法行为,这才醒悟。于是便将朱亮祖召来,同时还将朱亮祖的儿子朱暹也召来了。当廷讯问时,朱亮祖自恃有军功在身,且是侯爵,不肯认罪,结果明太祖也顾不上什么“刑不上大夫”的戒条了,命人鞭打。不一会,朱亮祖与儿子朱暹都被当廷鞭死。

    还有一个叫薛祥的工部尚书,曾在淮安当官八年,临离开时,淮安的老百姓都焚香祝他再来,有的还肖像祈祷薛祥。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后来仅因为被人诬告说是同丞相胡惟庸的谋反有牵连,明太祖竞不分青红皂白当廷将薛祥杖死。薛祥死讯传出,天下百姓都为之哀叹。

    (取材自《明史·刑法志》、《明史。朱亮祖》、《明史·薛祥》)

    33.以小制大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同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坐在一起高兴地谈话,他们三人当时在明太祖面前都是得到宠信的红人。

    监察御史韩宜可突然走上前去,从怀里掏出弹劾奏章,当面奏这三人“险恶似忠,奸佞似直,恃功怙宠,内怀反侧,擢置台端,擅作威福,乞斩其首以谢天下。”胡惟庸等三人吓得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明太祖当时正谈到兴头上,忽被御史韩宜可打断,十分气愤,怒道:“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当即命锦衣卫把他下到牢里。不过,那天明太祖心情好,很快就让锦衣卫放了韩宜可,也没有治韩宜可的罪。

    韩宜可没有被治罪还有一层原因。原来,明太祖当了皇帝以后,十分重视中央监察机构的作用。他将元朝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以一布政司为一道,共设置御史一百十人。明太祖规定御史的职责是:“纠内外百世之官邪”,不管是朝廷大臣还是地方上各级官员,只要犯了法,有了“邪”,御史就有权向皇帝直接奏报。奏报的方式也有明确规定,“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就是既可以当面向皇帝奏报,也可以写成奏章送交皇帝。

    监察御史只是七品官,其官阶同地方上的知县一样,但明太祖给他们如此大的权力,目的全在钳制那些官阶高的臣僚。不过监察御史作为言官,命运难测。有时进言可以升官,有时进言则可能贬谪,全凭明太祖心绪的好恶。越是忠于职守的御史,其命运越是吉凶莫测。

    有一个监察御史叫周观政,专门负责监察奉天门。有一次,一名太监带着一队操乐器的妇女准备进宫,在门口被周观政阻止不让进去。因为明太祖曾明确下令废止宫中女乐的。太监说:“我是奉了皇上命令的,你不要阻拦她们!”御史周观政坚持不许。太监无可奈何,只得进去报告明太祖。不一会,太监出来对周观政说:“女乐已经不用了,放她们走吧,这件事到此为止,你也不要多说了。”周观政又顶牛说:“禁止宫中女乐是陛下亲自定的法律,除非陛下当面讲清楚。”太监又只得进宫禀报。不一会,明太祖果然亲自出宫来,对御史周观政说:“宫中音乐废缺很久了,只是想请人来教习一下妃子宫女们弹奏,并不是我想恢复宫中女乐。不过,我现在已经后悔这样做了。御史你说得对,也做得对。”御史“监察”到皇帝头上,而明太祖竟如此和颜悦色,使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惊异万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