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宋辽金(24)
    宋辽金(24)

    (取材自《宋史·秦桧》、《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

    47.“始免靴中置刀”

    宋高宗晚年,秦桧气焰日甚一日。渐渐地,宋高宗也为秦桧所挟制。高宗身边的内侍和医生都为秦桧收买,高宗的一举一动,秦桧了如指掌。国家大事,秦桧一手包揽,不让高宗知晓。衢州有人起兵发难,秦桧派遣殿前司将官辛立领兵去平乱,却不向高宗报告。高宗嗣子普安郡王(即后来的宋孝宗)借入侍之便向高宗报告。高宗闻听大惊,问秦桧为何不上报,秦桧回答说:“不足以上烦圣虑,盗平后就会上奏的。”事后,秦桧追查是何人向高宗报告的,查出是普安郡王,心中嫉恨,就借故报复,说普安郡王居丧不应给予俸禄(因当时普安的生父秀王病故),每月扣除二百缗。高宗只好自己出钱给普安郡王。秦桧又企图让他的儿子秦熺接替相位,秦焙派他的儿子秦埙去见台谏徐嘉、张扶,要他们上疏请求拜秦熺为相。普安郡王又把秦桧的这一阴谋报告了高宗。这时,高宗对秦桧已有警觉。绍兴二十五年二月,秦桧病重,高宗去探病,秦桧已经只会流泪,不能说话了。秦焙却当面问高宗:“由谁来接替相位?”高宗回答道:“这件事你不应干预。”高宗回宫后,立即命直学士沈虚中起草让秦桧父子“致仕“(退休)的诏书。诏书下达,秦桧就死了。秦桧死后,宋高宗松了一口气,说道:“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可见,平时宋高宗一直在担心秦桧随时会谋害他。

    (取材自《宋史·秦桧》、《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

    48.宋高宗禅位

    宋高宗只有一个儿子,即元懿太子。这位太子早殇,高宗绝了后,皇位没有了继承人。大臣请求及早物色储君,高宗想到宋太祖赵匡胤辛辛苦苦创立了天下,他的子孙却不能享受天下,因为宋太祖把皇位传给了弟弟。现在,他自己没了后代,就想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后人。于是,下诏书广选太祖之后。结果,选中了秦王赵德芳五世孙左朝奉大夫赵子偁之子赵伯琮。高宗把伯琮养在宫中,交张婕妤抚育。这是绍兴二年夏天的事。后来,又选了秉义郎赵子彦之子赵伯玖,交吴才人抚育,也养在宫中。不久,高宗任命伯琮为和州防御使,赐名瑗。绍兴五年夏五月,又封赵瑗为建国公,命其在资善堂读书。这资善堂是根据赵鼎的建议用行宫改建的书院。赵鼎又推荐徽猷阁待制范冲和起居郎朱震作赵瑗的老师。当时,朝野都认为这两人是普天下最佳人选。有一次,岳飞到资善堂见赵瑗,回来后十分兴奋,说是“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有希望了。”可见,这赵瑗的人望很好。没过多久,高宗又任命赵伯玖为和州防御使,赐名璩。绍兴九年,高宗封赵璩为崇国公,也听读于资善堂。绍兴十二年,赵瑗、赵璩都进封王爵,一为普安郡王,一为恩平郡王。

    那么,究竟立谁为皇太子呢?宋高宗颇费踌躇。他知道赵瑗比较好,想立他为储,又恐太后反对,一直没作决定。直到皇太后驾崩后,有一次,高宗和吏部尚书张焘商讨天下大计,张焘说:“立储是国家的根本,天下大计无过于此。‘两邸’(即指赵瑗、赵璩两位郡王)名分应该及早定下来。”高宗说:“我也早就这么想了。”恰在这个时候,利州提点刑狱范如圭选编至和、嘉祐间名臣奏章36篇,合成一书献给高宗作参考,请高宗在立储的问题上秉公而断,勿再犹豫。高宗这才下了决心。绍兴三十年,高宗以赵瑗为皇子,改名玮,进封建王,赵璩则称皇侄。这样,名分就定了。绍兴三十二年五月,正式立建王赵玮为皇太子,又改名为眘。这一年的六月,又正式禅位于太子,自己则称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太子再三谦让,经宰相率领百臣一再请求,才肯登上宝座,受百官朝贺,这就是宋孝宗(1162-1189)。百官退班后,做了太上皇的赵构当即去德寿宫,孝宗冒雨扶辇步行送到宫门,还不肯回去。为此,赵构很得意地对群臣说:“付托得人,吾无憾矣!”

    (取材于《宋史·本纪·高宗》、《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六·孝宗之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