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秦桧和臣僚一起去见高宗,等到别人都告退了,秦桧单独留下来,对高宗说:“臣僚畏首畏尾,议论多持两端,不足与论大事。如果陛下决心要与金人讲和,希望专与我一人商议,不许群臣干预。”高宗说:“好,这件事就委托给你一个人。”秦桧说:“我恐怕还不能便宜行事,陛下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希望陛下再好好想一想。”隔了三天,秦桧又和上次一样单独留下来和高宗讲和议之事。高宗对和议的态度十分坚决,秦桧却认为还不到火候,又重复了上次所说的话,请高宗再好好想一想。又隔了三天,秦桧又单独留下来。这次秦桧断定高宗已拿定主意,不会再改变了,这才拿出他早就准备好的文稿,请高宗作关于议和的最后决策。皇帝这一关通过了,秦桧还怕群臣反对,一时无策。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向秦桧献计道:“你何不选择你信得过的人作谏官,凡是反对你的人,都请他们滚蛋,大事不就可以成了吗?”秦桧大喜,立即提升勾龙如渊为中丞,专门弹劾对议和持异议的人。这样,秦桧终于压制了众议,成就了他的阴谋。
(取材自《宋史·秦桧》、《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
45.“春秋不伐丧”
宋高宗绍兴九年,金国内变,金兀术杀掉了他的叔父、左副元帅挞懒以及领三省事宗磐,并把宋使王伦拘禁于中山府。因为金兀术反对挞懒等人把河南、陕西归还宋朝,准备撕毁和约,大举入侵。宋使王伦曾把金人有内变以及金兀术毁约入侵的意图密奏宋高宗,但高宗和秦桧不当回事,也不作战备,只是一味催促王伦同金人谈判。大将韩世忠主动请求乘金人懈备之时,一鼓进击。秦桧却引经据典说:“春秋不伐丧。”这正合宋高宗的心思。韩世忠进兵的请求自然也就成了泡影。
第二年,金兀术果然撕毁和约,分四路大举入侵。葛王褒取南京,李成取西京,撤离喝取永兴军,河南诸郡相继陷落。这时,宋高宗才惊慌失措起来。按理,这时应该对主持和议的秦桧治罪了。但是,宗高宗却并未怪罪秦桧,秦桧仍然安据相位。秦桧又随机应变,对高宗说:“过去因为挞懒有割地讲和的建议,所以我赞成陛下收回河南故地;现在兀术杀掉了他的叔父挞懒,和议己变,我当然又赞成陛下定讨伐之计了。我愿意到江上晓喻诸帅同力招讨。”他嘴上虽然这么说,实际上并未付诸行动。宋高宗也并不要他这么做。所以,岳飞、韩世忠等连战皆捷,岳飞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反而下令班师,使岳飞功败垂成,饮恨千秋。
(取材自《宋史·秦桧》、《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
46.鸡犬升天
绍兴十二年九月,宋高宗因为秦桧主和有功,封秦桧为太师、魏国公。十月,又封秦桧为秦、魏国公。有讽刺意味的是,秦桧因为过去只有蔡京、童贯那两个人人痛恨的奸臣被封为两国公,所以他为了不妨碍自己的名声,不肯接受两国公之封,而请求改封他的母亲为秦、魏两国夫人。秦桧又被称颂为“圣相”、“元圣”。秦桧的儿子秦焙任秘书少监主持国史的编纂,他利用职权,大肆为父亲歌功颂德。凡是过去诏书、奏章中有不利秦桧的,都加以篡改或干脆付之一炬,从此天下不再有是非。绍兴十五年,宋高宗又任命秦焙为翰林学士兼侍读。这年六月,高宗亲临秦桧府第(这府第也是高宗所赐),对秦桧的妻子、媳妇、子孙一一封赏。十月,高宗又亲书“一德格天”的匾额送给秦桧。绍兴十六年,秦桧立家庙,高宗又赐他祭器。据说将相赐祭器,是秦桧首开其例的。绍兴十七年,宋高宗又封秦桧为益国公。第二天,又让秦熺进枢密院。绍兴十九年,高宗下旨为秦桧画像,他亲自为画像题辞。这年十二月,高宗下令蔡私作野史并允许人告发。这是因为秦桧父子可以控制正史,却控制不了野史、私史。秦桧害怕文人在私史中揭露他的罪恶,所以几次向高宗请求禁止野史、私史。宋高宗又格外加恩,允许他坐轿上朝,由两个孙子扶着,免去朝拜。秦桧生前的荣耀,真可谓无以复加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