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21)
赵鼎,史称南宋中兴贤相。宋高宗对赵鼎本极信任,曾对张浚说:“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但是,由于赵鼎反对与金人议和,受秦桧排挤,渐渐失去高宗的信任。高宗没有儿子,不得已,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中选了二人,一名伯琮,一名伯玖。伯琮改名为瑗,伯玖改名为璩。高宗先封赵瑗为建国公,并听从赵鼎的建议,在行宫建书院名资善堂,让赵瑷在此听读。这是绍兴五年之事。绍兴九年,高宗又封赵璩为崇国公,也听读于资善堂。这样,等于有了两个平起并坐的王位继承人。为此,赵鼎提出异议,认为在礼数上赵璩应与赵瑗有别。这等于干预皇帝的家事,高宗为此很不高兴。秦桧立即抓住这个机会打击赵鼎。他推荐萧振为侍御史,萧振本来是赵鼎推荐的,现在积极投靠秦桧。他一当上侍御史,立即弹劾参知政事刘大中,实际上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因为刘大中与赵鼎政见相同,弹劾刘大中,等于就是弹劾赵鼎。萧振知道赵鼎已经失宠,便公开扬言:“赵丞相不用我来议论他,他应该自己决定去留。”这时,给事中勾涛也诬陷赵鼎勾结谏臣和军事将领,说他居心叵测。高宗对赵鼎也就更加怀疑,这就迫使赵鼎不得不托病辞职。高宗顺水推舟,把赵鼎调离相位,以忠武节度使的名义出任绍兴府。这时,赵鼎虽然罢相,高宗对他尚有好感,说“赵鼎两度拜相,于国有大功,为他人所不及。”秦桧怕赵鼎东,山再起,又指使人攻击赵鼎曾受张邦昌的伪命,又说他治理州府公务废弛等等。结果,赵鼎一贬再贬,被发送到潮州安置。赵鼎在潮州五年,闭门思过,不谈国事。就这样,中丞詹大方还诬陷他受贿,又被移送去阳军。赵鼎给高宗上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这里借用屈原的“犹九死而未悔”的诗句,以表他的耿耿丹心。可惜高宗并不欣赏。秦桧则说“此老居然还像过去一样倔强”。赵鼎在去阳三年,门人故吏都不敢同他往来。赵鼎写信给他的儿子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你们还无妨;我不死,恐怕要祸及一家了。”看来,这时他是决心自杀了。秦桧确实最恨赵鼎,他把他生平最痛恨的人的名字写在“一德格天阁”(“一德格天”的匾额是高宗所赐),非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其中,第一名就是赵鼎。但是,赵鼎最终还是死在高宗的一道圣旨上。绍兴十七年夏天,高宗下旨,赵鼎即使遇大赦也永不任用。高宗下这道旨意,多半还是为了讨好金人,因为赵鼎也是金人最害怕的人。赵鼎听到这道旨意,就绝食而死。赵鼎临死前为自己写下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国人听到他的死讯,无不悲悼。当时居然有人因为赵鼎之死叹息而被治罪的。至于赵鼎的门人故吏,就更不能幸免了。
(取材自《宋史·本纪·高宗》、《宋史·赵鼎》)
39.图中兴而知遇岳飞
康王赵构登基之时,岳飞还只是宗泽手下一个小小的武官《秉义郎)。由于他累立军功,宗泽赞赏他是个奇才,认为他智勇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岳飞虽是小官,却胸怀恢复中原、安邦定国的大志。他见新王接位,以为中兴有望,不顾自己官卑职小,上书慨慨陈言,大意是说:“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现在各地勤王之师正在集结,而金方正轻视我们,以为我方没有力量,正可以乘其懈怠而进行攻击,黄潜善、汪伯彦辈不图恢复,反鼓动圣驾日趋南下,实在有失中原广大军民的希望。希望陛下乘敌人窠穴未固,亲率大军北渡,将士们同仇敌忾,一鼓作气,中原完全有可能恢复。”这一奉章送到高宗手里,他不但设有采纳岳飞的忠言,反而勃然大怒,说岳飞越职上疏,罢了岳飞的官。
但是,处境艰危的南宋王朝,毕竟正在用人之际。宋高宗也终于认识到岳飞的价值。岳飞由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威名远播,“岳家军”名满天下,金兵因惧怕岳飞,呼之曰:“岳爷爷”。绍兴三年,高宗要在他的行宫召见岳飞,江西宣谕刘大中对高宗说:“岳飞的军队有纪律,百姓靠他才得以安居乐业。他一离开,恐怕盗贼又会卷土重来。”岳飞因而没有去见高宗。当时虔州、吉州盗贼猖獗,高宗专命岳飞去平定。岳飞到虔州,不肯多加杀戮,只抓住为首分子,而降其余众。高宗却因为元祐皇后在虔城受到惊扰,下了一道密旨,要岳飞屠城。这就是要不分青红皂白,把百姓统统杀光。岳飞请求诛其首恶而赦兔胁从,高宗不答应。岳飞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向高宗请求,高宗才勉勉强强答应了。虔城百姓得以免遭屠城之祸。为感谢岳飞的恩德,百姓都绘岳飞肖像供奉在家。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