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于是下令京城守兵,能杀敌者厚赏。军士们都奋勇杀敌。这时,宋钦宗已将京城百姓所藏的财富搜括一空,送往了金营。金人估计无力攻下京城,于是放回了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换肃王为人质,不等金币数足就引兵北退。
种师道主张,乘金人半渡黄河的时候,给他痛击。宋钦宗不同意,种师道叹息说:“他日必定成为国患。”
李纲又提出,宋真宗澶渊之盟时,辽军退兵,我朝用大军护送,防备他乘机劫掠,此次金军退兵时亦应如此。宋钦宗同意了。李纲立即分遣将士带兵万余,几路并进,并且交代,只要有机会,就打金兵。官兵们踊跃接受任务,立即出兵。而宰相张邦昌、李邦彦等则向宋钦宗提出,李纲把城下兵士尽数派去追敌,恐怕万一有急事,京城守备力量不足。于是宋钦宗又赶紧下令,追回诸将。当时,宋军已追及金兵,得到班师的命令,无不扼腕痛惜。等到李纲力争再派兵追击,军心已经散了,时间也晚了,眼睁睁看着金兵全军退却。
(取材自《宋史·本纪·钦宗》、《宋史·李纲》、《宋史·种世衡》、《宋史·张邦昌》、《宋史·吴敏》、《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六·钦宗靖康元年》)
33.皇帝当俘虏
宋钦宗与金兵议和后,上下恬然,以为天下从此太平了。李纲十分忧虑,上《御敌备边八事》的奏书,指出金兵的威胁不可忽视,宋钦宗却相信一批认为议和后应该息兵的官员,对李纲的奏书不加理会。不久,又从南方迎道君太上皇帝(即宋徽宗)回京师。
原先进攻中原的金兵共分两路,前述围京城的,是南路都统宗望率领的军队,这支军队从宋王朝得到大量金帛退兵后,金军北路统帅宗翰率领的军队,不甘心空手而回,也派使者来汴京索取金帛。这时,汴京百姓家中所藏金帛早已搜括殆尽,连围城的宗望军队的敲诈也未能全数付足,实际上宋王朝已经无力再支付宗翰的勒索了,再加上大量勤王兵马在京师,所以宋王朝拘捕了宗翰派来的使者,不理睬宗翰的要求。这一来,宗翰大怒,立即围攻太原,宋军名将种师中战死。宋钦宗听信了那些主和大臣们的谗言,派文官李纲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出兵援太原。
李纲是主战派,但这时,他看到宋钦宗早已被一批没有识见的主和大臣所包围,知道自己一出京城,在用兵上肯定会受到这批人的牵制,不可能克敌制胜,便求见宋钦宗说:“臣是书生,实不知兵。在围城时是不得已而为陛下料理军事。如陛下使臣为大帅,恐怕误了国家大事。”拜辞宣抚使职务。退朝后,又称病不朝,连上十余奏书,要求退休,宋饮宗不许;御史和谏官们也纷纷上书,认为李纲不宜离开朝廷,宋钦宗大怒,认为他们是为大臣游说,加以痛斥。有人劝李纲说:“要你出去主管军事,不过是让你离开朝廷,免得你老是主战,不合皇上的口味,你要是坚辞不去,惹恼了皇上,必有不测之祸。”和李纲观点相近的大臣许翰,手书“杜邮”二字送给李纲。杜邮是战国时秦昭王令他的名将白起自杀的地方。李纲见此二字,惶恐接受两河宣抚使的职务,见宋钦宗说:“臣以为,外患并不可怕,小人在朝中包围陛下才可怕。如果陛下一定要任臣此职,希望陛下千万不要沮难臣的行动。万一朝廷不能坚定地支持臣的立足于战的方针,臣自己估计不能有所作为,只能求退。那时,万望陛下能俯察臣的孤忠,以全君臣大义。”宋钦宗听了,十分感动。
当时,宣抚司一共只有士兵一万二千人,李纲请求银绢百万,也只能得到二十万。李纲只能仓促带着这点兵和钱赴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面临黄河,是当时洛阳外围重镇,一般河阳三镇统帅都驻守此城),调集兵马,招募训练士卒,制造成车,积极备战。这样才过了十几天,刚上了点轨道,宋钦宗听信了左右主和派大臣之言,下诏罢减李纲调集的兵马。李纲上书说:“河北、河东危急,臣部下无兵可赴,刚刚以军法调集诸路兵马,而朝廷却下诏尽皆遣散,军令若用寸纸罢之,臣恐怕今后再有所号召时,就没有人响应了。”宋钦宗接到上书后,置之不理,却下诏催促李纲出兵支援太原。但李纲直接管辖的只有万余军队,如照诏书进军,无异于羊落虎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