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宋辽金(9)(2/2)

    21.孤注一掷

    宋真宗景德元年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带兵大举南侵。宋真宗打算御驾亲征,抗拒辽国。早在宋真宗咸平二年,辽师入侵时,大臣柳开就建议御驾亲征,并且举出历史上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亲自带兵打仗,所向无敌的例子,宋真宗于是北上亲临大名府城(今河北省大名县)督战。那次亲征,虽然没有打什么大胜仗,但毕竟互有胜负,迫使辽军于次年退兵。所以这次宋真宗又有亲征的打算。

    当宋真宗召集大臣们商议亲征的事时,宰相毕士安说:“各路抗敌军队都部署停当,陛下此次自己不去河北,也不要紧。如果陛下坚持要北上的话,宜到澶州督战,不宜再往北去。不过此事应从长计议为好。”另一宰相寇准则认为:“大兵在外,圣驾如能驻于澶州,士气必定大盛。愈快愈好。”客省使王继英也认为:“皇家禁军,多在河北,陛下如能北上督战,既可壮军威,又能统一安排。但不宜再北过澶州。这是既有利军机又谨慎的方针。”这样,宋真宗驾幸澶州的方针就定下来了。原来,那澶州,即现在河南省汉阳县,在黄河边上。州城原在黄河南岸,五代、宋初时用连环大船为桥梁,一直通到黄河以北,在黄河北岸新建一座澶州北城,成为南北交通咽喉,是兵家必争的要地。

    这时,辽兵不断南进,宋军节节败退,告急文书一天有五次之多。宋真宗一下子被吓坏了。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密奏宋真宗,建议他退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佥枢密院事陈尧叟,是蜀人,则建议宋真宗驾幸成都。这都是后退以躲避辽兵的方案。

    宋真宗再次问计于宰相寇准。寇准说:“只要陛下能驾幸澶州督战,臣料不出五天功夫,辽兵必败。”宋真宗面有难色,想退朝。寇准说:“陛下一入宫,臣等见不到陛下,大事去矣!不如立即动身去澶州。”宋真宗没有办法,只好不入宫,对大臣们说:“也有人劝朕去蜀,或者去金陵,究竟朕应该怎么办,请大家商量。”当时,王钦若、陈尧叟两人都在一旁,寇准明知是这两人出的馊主意,却只装不知道,说:“为陛下出此下策的人,其罪可斩!如今天子神武,将相协和,如果御驾亲征,敌人不攻自退。纵然陛下不能亲征,也该仍居汴京,指挥将领,出奇以阻挠辽军进攻,坚守以疲劳辽军,我逸敌劳,必能胜敌。岂能要陛下丢下宗庙,逃往楚、蜀之地?”

    此前,前线宋军和辽兵之间,互有胜负。辽国萧太后想息兵,通过和谈取得关南之地①,①五代时周世宗显德六年,从辽国手里夺回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漠等州,北宋时称这片地区为关南,约相当于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至河间县一带。辽国多次想夺回这一地区,所以战争不断。小说《杨家将》中常提到的“三关”,即指瓦桥等三关。于是派小校四人带着宋降将王继忠的一封建议和谈的信,到宋廷来与宋真宗和谈。王继忠此人本是宋朝驻守边境的大将,宋真宗未当皇帝时,王继忠就是他襄王府的属官,原先与宋真宗关系相当密切,后来驻守边境期间兵败降辽了。宋真宗此次得他的信后,对大臣们说:“朕考虑到过去历史上全盛之时,也都是以和戎为利。契丹一直是中原强敌,历史上其他皇帝对他们也是恩威并用的。给他们一些钱财以求边境和平,朕是愿意的,但是就怕他们要关南之地。如果这样,朕也只能亲自带兵与他们决一死战了。”于是写了一封模棱两可、意思含糊不清的诏书给辽国小校复命,一面仍积极部署军队进击。

    这时,宋辽军仍然互有胜负,而总体上宋军处于守势,辽军已逐渐南侵。宋真宗驻于韦城,群臣中劝他退居金陵、暂避辽军锋芒的人渐多。宋真宗又拿不定主意了,再找寇准商量说:“朕索性去南方,如何?”寇准说:“这些臣子怯懦无知,无异于乡老妇人之言。如今敌骑迫近,人心危乱,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希望皇上亲征,陛下一到,士气百倍。若陛下后退,则万众瓦解,敌军乘势而进,连金陵都保不住了。”宋真宗仍旧拿不定主意。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