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宋辽金(9)
    宋辽金(9)

    宋太宗共有九个儿子,长子赵元佐,封楚王,相貌长得很像宋太宗,从小聪慧过人,宋太宗心里是很想立他为太子的。楚王元佐和三叔秦王赵廷美处得甚好,又无法理解父亲宋太宗贬谪赵廷美的真正动机。所以,在赵廷美被贬时拼命为他申救。到赵廷美死后,他就因此发狂了,常常为一点小事而用刀刺伤左右近侍,甚至在酒醉以后纵火焚烧王宫。宋太宗大怒,对左右说:“我读书时,每当看见前代帝王子孙不从教诲者,未尝不扼腕愤恨,岂料我家竟出了这等子弟。”于是派御史把赵元佐抓起来,到中书省劾问后,废为庶人,居于南宫,专人派人将他看管起来。

    此后,宋太宗一碰到立太子的问题,心情就格外烦躁。当时有宋沆、冯拯等五位臣子上疏,要求立许王赵元僖为太子。因为许王在年岁上仅次于赵元佐,长子被废为庶人后,立次子也是情理之常。宋太宗却发了火,将他们全部放逐出京城,到外省为官。自此以后,再没有人敢提立太子这一题目了。淳化三年十一月,许王元僖因病暴死,宋太宗大哭,心情更加烦闷了。

    淳化五年,宋太宗从青州召回左谏议大夫寇准。寇准是宋太宗非常欣赏的直臣,因事贬官青州后,宋太宗一直十分怀念他,至此召回,实际上是为了找他来商量立太子的大事。接见寇准后,宋太宗就问他:“朕的诸子当中,你看谁可以付以皇位?”寇准回答说:“陛下为天下百姓择储君,同妇人、宦官商量,不可!同左右近臣商量,也不可!只有由陛下自己来选择能副天下之望的人!”宋太宗低着头想了好久后,命左右近臣退出后,才对寇准说:“襄王为太子,行吗?”襄王赵元休,在太宗诸子中排行第三,老大废为庶人,老二死了,按立子以长的原则,也应该立他。寇准回答说:“知子莫若父,皇上考虑下来认为可立,愿立即做出决定。”于是宋太宗立即决定,将襄王赵元休改名为赵元侃,任为开封尹,改封寿王。至道元年,又改赵元侃名为赵恒,立为皇太子。皇太子赵恒出宫祭拜宗庙,归来时,百姓拥道喜跃,都说:“这真是少年天子啊!”宋太宗听后有些不高兴,召寇准来,对他说:“人心都属于太子,将朕置于何地呢?”寇准立即再拜祝贺说:“人心属于太子,是社稷之福。”宋太宗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入内说给妃嫔们听,妃嫔们也都向他祝贺。宋太宗于是再出来,请寇准宴饮,尽醉方罢。

    至道三年二月,宋太宗病死。内侍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密谋仍旧立楚王元佐。按,被废的楚王元佐和当时已立为太子的赵恒都是宋太宗的李皇后所生,李皇后心疼长子,仍想立被废的楚王元佐为皇帝,内侍王继恩实际上是秉承李皇后的意图行事。李皇后随即命令王继恩召见宰相吕端,吕端一听,王继恩讲话口气不对,便骗王继恩到书阁中寻找宋太宗的遗诏,王继恩一进书阁,吕端立即把他反锁在阁中,自己赶快入宫见李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先帝过世,立继任皇位的人当然应立长子,宰相以为如何?”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岂容再有异议啊!”李皇后默然不语。吕端于是奉太子于宋太宗灵柩前宣读遗诏,太子即皇帝位,是为宋真宗(997—1022)。

    宋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宰相吕端平立殿下不拜,请新皇帝卷帘,然后自己上殿仔细审视,待看清楚了确是太子赵恒,这才下殿,率群臣拜呼万岁!

    吕端是宋太宗晚年的至道元年三月被拜为宰相的。有人曾对宋太宗说:“吕端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从吕端坚持立太子赵恒当皇帝的事来看,宋太宗是说对了。

    宋太宗自己认真读史书,能选用有识见的大臣,如吕端、寇准等人,所以在确定太子的问题上,虽然经过许多波折,仍能在他死后顺利接替,形成稳定局面。这说明宋太宗本人在大事上也是不糊涂的。

    (取材自《宋史·本纪·太宗》、《宋史·宗室二》、《宋史·寇准》、《宋史·吕端》、《续资治通鉴·宋纪·太宗至道元年、至道三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