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8)
(取材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七·太宗淳化五年》、《续资治通鉴·宋纪十八·太宗至道二年》)
16.破格用才
宋太祖行幸西都时,洛阳人张齐贤以普通百姓身份献策于马前。宋太祖将他召至洛阳行宫(皇帝在京城以外地区临时居住的宫殿称行宫),张齐贤以手画地,提出宋初得天下后十件必办的事:下并、汾(今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等地);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藉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宋太祖听后认为其中四件是可行、该办的,张齐贤则坚持他所陈十事件件重要,都应马上办,当场就和宋太祖争执起来。宋太祖大怒,命武士拖张齐贤出官,不再见他了。以后,大臣赵普多次向宋太宗提出,张齐贤是个人才,宋太祖因为最初的印象坏了,始终不愿意用他。但是,宋太祖回到汴京后,却对晋王赵光义说:“朕行幸西都,接触的人当中,唯有张齐贤是个人才,我实在讨厌这个人,不愿意给他官做。你将来接替我当皇帝时,要记住,他可以当你的宰相。”
宋太宗即位,记起宋太祖的话,便留心起张齐贤这个名字来。太平兴国二年,选举进士等科,张齐贤考中进士,但名字排在二等,在他前面的有几十个人。宋太宗觉得张齐贤取得太低,难以提拔,但又无其他办法可想,于是决定把二等以上的进士一律授以京官及州通判等职务,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立即委张齐贤以官职。但由于二等以上的进士过多,这场考试下来,竟一下子就任了几百名的京官。当时的宰相薛居正认为,科举取人过多,用人太快,未免有不妥之处,向宋太宗提出谏劝。宋太宗不接受这个意见。因为他继承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路子,要尽量任用文官来代替武将治理国家,为了任用张齐贤而多用了一批文士,正是他的这个思路的特定表现形式。
张齐贤为人厚道,一餐之恩必报。年少时家贫,父死办不起丧事,河南一县吏出钱为他操办了丧事,张齐贤此后一直待这个县吏如长兄,做官后依然不变。张齐贤未做官时,曾经得到太子少师李肃的照顾,李肃死后,张齐贤为他治丧,此后每年必祭李肃。赵普知道了这些事后,向宋太宗推荐说:“张齐贤为人有恩必报,陛下如果进一步提菝张齐贤,则他的感恩,一定更过于这几件事。”宋太宗本来就因着宋太祖的嘱咐,对张齐贤印象颇佳,赵普再这样一推荐,更加看中张齐贤,不断破格提拔,一直让他做到宰相。张齐贤在治国和武功方面,也果然都有出色的表现,一直到宋真宗时期,都是一位栋梁之臣。
(取材自《宋史·选举志》、《宋史·本纪·太宗》、《宋史·张齐贤》)
17.祈雨
宋太宗淳化二年,大旱,又兼蝗灾。于是,宋太宗召近臣,询问时政得失,枢密直学士寇准说:“《周书·洪范》中说,天上人间,相互感应,相互影响。天有大旱,是因为用刑有所不平。前不久,祖吉、王淮都贪赃数万,罪行差不多。祖吉伏诛,并且藉没家产;而王淮则因为他亲兄王沔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只杖责一百,降职为定远主簿,就此了事。用刑轻重相差太远,所以上天以旱示儆了。”关于王淮的处理,是宋太宗为了照顾王沔,亲自下诏决定的。宋太宗自己也觉得这个处理不妥,第二天见到王沔时,痛加责备。
不过,天仍旧大旱无雨,于是,宋太宗下诏给吕蒙正等大臣说:“百姓何罪!天谴如此严重,都是朕不德所致。卿等应在文德殿前筑一台,朕准备暴露于台上祈雨三天。三天之后,如果天仍旧不下雨,望卿等共同举火焚烧朕,以答天谴。”宋太宗读史书较多,这显然是他读了历史上成汤打算求雨的故事,准备效法成汤。吕蒙正等大臣都吓坏了,大家惶恐谢罪,表示责任在大臣们自己身上。藏起这封诏书,不敢下达,也不敢筑台。
巧得很,下诏的第二天,果然大雨,雨后蝗虫都死了。这场灾难就过去了。
(取材自《宋史·本纪·太宗》、《宋史·王沔》、《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五·太宗淳化二年》)
18.不以言罪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