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7)
13.牵衣制怒
宋太宗读史书后,心胸变得开阔起来,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宋太宗对赵普说:“朕每读书,见古帝王多自尊大,深拱严凝,谁还敢犯颜言事?如果做帝王的人不能虚心降情,接纳臣下的意见,乃是自蔽聪明。或者以个人喜怒处理刑赏,岂能得天下之心?”端拱元年三月,又对户部使李维清说:“朕读《汉书·贾谊传》,到夜深还无倦意。贾谊在汉文帝时,天下治平,他在指论时事时,把情况说得很严重,一直用到值得‘长叹’、‘痛哭’之类的话,目的是为了感动入主,不怕触犯皇帝,这才真正是关心国家安危的忠臣。如今朕的朝臣中,不知还有能像贾谊那样极言忠谏的臣子吗?”李维清说:“陛下若能做到对言事中理的臣子加以奖励、提拔;对即使不懂得忌讳、说话不当的臣子也能给予优容,不要办罪,类似贾谊的忠谏之臣就会复出于今日了。”
宋太宗确实也在不断注意加强自己的修养,对直谏的臣子采取宽容的态度。宋太宗曾经下诏把杭州释迦佛舍利塔迁到京师,在京师开宝寺西北角,造十一级浮图藏之,上下三百六十尺,所费亿万,造了八年,到端拱二年才完工。宋太宗非常满意。知制诰田锡认为花费百姓血汗建造这种无用的宝塔,实在不值得,于是上疏极谏,谏书中有“众以为金碧辉煌,臣以为涂膏衅血”之语。宋太宗知道田锡好直言,看了也不生气,召田锡对他说:“卿说的话,朕实在受不了。”田锡对答说:“陛下只要坚持耐着性子听直言,日往月来,最后就能养成爱听直言的性格。”宋太宗听后,十分高兴。
淳化五年春上元节,京师百姓庆祝节日,十分热闹,宋太宗在御楼赐大臣宴,宴会中,对宰相吕蒙正说:“晋、汉兵乱,生灵凋丧殆尽,当时只以为再也没有太平日子了。朕亲自关注百姓政事,总算万事大致有个头绪,每想到上天赐福,致此繁盛景象,就知道治乱还是在人努力。”宋太宗讲话的口气,不免相当得意。吕蒙正避席对宋太宗说:“京师是皇上居住的地方,士庶都趋集于此,所以有如此繁盛景象。臣曾经看到都城以外不过几里路的地方,饥寒而死的人就相当多,所以不能因为京师繁盛而推及其他地方。愿陛下视近及远,造福苍生。”吕蒙正说完话,坦然回到自己座位。他这些煞风景的话一说,宋太宗的脸色全变了。不过宋太宗虽然当时听了不舒服,事后却更加尊重吕蒙正了。
还有一次,寇准在殿中向宋太宗奏事,话说得不合宋太宗口味,宋太宗发怒而起,准备退朝,寇准拉着宋太宗的衣服,要他继续坐下,把事情处理完了再退朝。宋太宗事后高兴地说:“朕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由于宋太宗听取臣下直谏的修养,在读史后大有进益,他掌权的时间又比较久长,这样,就在宋代朝廷中形成了一种好风气,后代的皇帝们大致都能学他的样,能耐心听臣下的直谏,能尊重士人出身的大臣。宋代的这一风气,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中,是比较突出的。
(取材自《宋史·本纪·太宗》、《宋史·吕蒙正》、《宋史·寇准》、《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一·太平兴国七年》、《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三·太宗雍熙四年》、《续资治通鉴·宋纪十四、十五·太宗端拱元年、二年》)
14.追回诏书和封驳制度
宋太宗淳化二年四月,左司谏王禹偁上书说:“请自今以后,宰相接待百官,都应于朝罢以后在政事堂接见,枢密使须同时在座,不可在本厅延接宾客,以防请托。”宋太宗看了这份上书以后,认为这个意见有道理,下诏御史台宣布今后就照这份上书的意见办理。宋代枢密使权力甚大,与宰相主管的中书省合称两府,宰相侧重于管行政事务,枢密使侧重于管理军机。这份诏书要求宰相和枢密使都不能在本厅接待宾客,实际上等于割断了这两方面的最高官员同百官之间的联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