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宋辽金(7)(2/2)

    左正言谢泌不同意这份诏书,立即上书说:“伏睹明诏,不许宰相、枢密使接见宾客,这是怀疑大臣有私心。天下至广,事务至繁,陛下之聪明有赖于辅佐的大臣,如果大臣不接见百官,如何能广泛了解外事?古人说:‘疑则勿用,用则勿疑。’如果在国运衰弱、强臣擅权的情况下,当然应该担心臣下欺瞒皇上。如今陛下鞭挞宇宙,总揽豪杰,朝廷无巧言之士,方面无姑息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何必怀疑执政大臣,效法衰世来对他们加以防备呢?如果陛下认为用非其人,就应当斥而去之;既然觉得用人用对了,让他负责政事,又何必要出此诏书呢?如果公堂请谒被堵住了,大臣难道就没有私室吗?如果把相府请求之门堵住了,难道就没有其他请托的渠道吗?这不合陛下推赤心以待大臣、大臣尽四体以报陛下的原则!王禹偁不识大体,随便上书以蔽陛下之聪明,狂躁之言,不可行用!”宋太宗看了谢泌的上书以后,觉得谢泌说得有道理,立即下诏,追还前面不许两府单独接见百官的诏书,并且交代,将谢泌所上之书交史馆存档。

    唐代官吏制度中有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称三省,是朝廷的最高官僚机构。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因为门下省管审议,所以门下省拥有封驳诏书的权力,这是唐太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创造。所谓封驳诏书,就是说,皇帝所下的谓书,门下省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退还给皇帝,让皇帝与中书省再议。封建社会中,皇权高于一切,唐太宗能够让门下省成为制约皇帝权力的机构,实属不易。门下省的官职给事中,就是专门负责封驳诏书的官员。但是,由于封建皇帝们并不是那末喜欢封驳的,所以唐太宗以后,门下省封驳诏书的制度,执行情况很不一致,有时好一些,大多数情况下虽有若无。宋初官吏制度大体上接近唐代,也有门下省,省内也有给事中的官职,但大都不敢封驳诏书。宋太宗太平兴屋初年,谏官田锡上书时即指出:“今谏官不闻廷争,给事中不闻封驳,左右史不闻升陛轩、记言功,岂圣朝美事乎?”可见给事中封驳诏书的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宋太宗虽然听得进意见,对田锡所上措词尖锐的谏书能够支持,并且还奖励给田锡钱五十万。但毕竟当时读书不广,还没有认识到给事中封驳诏书的重要性。及至读了《太平御览》之后,又碰到淳化二年这次“不许两府在本厅接见百官”诏书的具体失误,这才觉得封驳诏书制度的重要。于是在淳化四年,将枢密院中的全面掌管内外奏复文字呈奉皇帝的通进、银台司独立出来,把掌管封驳的给事中并入通进、银台司,合称通进、银台、封驳司,调名臣枢密直学士向敏中、张泳二入主持该司,所有皇帝下的诏书,一律由向、张二人详酌妥否,才能施行。

    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并、代都部署(总管并、代二州军事的大将)张永德,因为一小校犯法,鞭打过重致死。宋太宗下诏,查问其罪。张泳于是履行自己的封驳职务,封还诏书,对宋太宗说:“张永德总管对付辽国的边境军事重任,如果因一小校之死,推辱大将,容易造成下属轻慢主帅的后果。”宋太宗当时正是继承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方针,对武将管得比较紧,所以没有接受张泳的意见,坚持下诏按责张永德。不久,就发生了普通营兵威胁军校要上告的事,张泳将此事报告宋太宗,又一次重申宋太宗按问张永德的诏书不当,宋太宗于是承认前次诏书不当,劳谢张泳。

    有宋一代,臣下对皇帝的不当之处以及所下的诏书常能提出匡正意见,这也是宋太宗创立的好风气。

    (取材自《宋史·本纪·太宗》、《宋史·谢泌》、《宋史·田锡》、《宋史·张泳》)

    15.“朕不及唐太宗”

    宋太宗读唐代史书后,有一次对左右近臣说:“大凡帝王举动,贵在自然。朕读唐史,见唐太宗所行所为,乃是一个好虚名的皇帝!每做一件事情,都预先大张声势,然后再做,因为这样便可载入史册,这就不自然了。做一个好的史臣也很难,要真正做到纪实,去掉自己个人的爱憎,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后来,宋太宗又一次问左右近臣:“朕比唐太宗如何?”左右近臣都你一句、我一句地说:陛下高于唐太宗多矣!只有参知政事李昉不附和,轻轻地朗诵白居易《新乐府》中歌颂唐太宗的《七德舞》一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八百来归狱。”这是历来认为是唐太宗做的盛德之事。前一句说,唐太宗将皇宫中三千名宫女全放出宫,让她们与家人团聚,自行婚配。后一句说,唐太宗曾经把数百死囚暂时释放回去和家人团聚,约定若干天以后回狱,到期没有一个死囚不回来,唐太宗于是全部免了他们的死罪。李昉读毕诗,宋太宗马上说:“朕不及唐太宗,朕不及唐太宗!卿的话对朕有警醒作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